呂傳真

呂傳真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男,1938年1月出生,浙江省人。1961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男,1938年1月出生,浙江省人。
1961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後分配至華山醫院神經科,1978年7月晉升為主治醫師、講師,1986年5月晉升為副教授,1989年4月破格晉升為教授,1992年起任博士生導師。2004年由華山醫院授予“終身教授”榮譽稱號。

職業歷程

呂傳真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神經病學家
任華山醫院神經科主任
復旦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
復旦大學“重中之重”學科--臨床神經病學科負責人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神經病學系主任
上海市神經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副主任/主任委員
《中華神經科雜誌》總編輯
國家醫學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第七屆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評審專家庫成員
現任華山醫院終身教授
《Cerebrovascular Disease》編委
《Stroke》中文版主編
東歐多瑙河神經科協會理事
國際神經科協會聯盟(WFN)中國代表和提名委員會委員(Nominating committe member)
世界衛生組織神經科學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
呂傳真教授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50年,在第一線辛勤耕耘,努力奉獻,不但為成百上千的患者解除病痛,而且在醫學科研領域創造出不凡業績,不愧為在黨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成長經歷

呂教授1938年正月出生於浙江省天台縣,作為家中長子,兒時耕作牧牛的生活造就了他樸實善良、吃苦耐勞的秉性。1950年進入天台中學就讀,他格外珍惜學習的機會,1955年中學畢業後即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大學期間,呂教授刻苦學習專業知識,1958年被學校抽調參與籌建“嘉定鄉村醫學院”(即現在的嘉定衛校)並擔任解剖及生理學教師。1961年至華山醫院神經科工作,從此開始了在神經病學領域長達數十年的耕耘和探索。呂教授於1985年12月至1986年12月期間作為世界衛生組織進修醫生赴瑞典Karolinska研究院Hudding醫院進修神經免疫學,成為自改革開放以來該處第一位中國醫學訪問學者,由於他工作勤懇、態度嚴謹,深受著名神經免疫學家Link教授及同事的好評,成為此後前往該處進修的中國學者的良好榜樣。呂教授於1986年5月晉升為副教授,1989年4月破格晉升為教授。1990年2月至10月期間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再次赴瑞典工作。1991年9月至1992年10月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International fellow”,至美國芝加哥大學神經科參與多發性硬化的免疫調節機制研究。同年參加華盛頓召開的重症肌無力會議,以壁報形式發表了“重症肌無力突觸前膜損害和骨髓參與免疫機制”,為該病的發病機制提出了重要補充。1992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由於呂教授在神經病學臨床和科研方面的特殊貢獻,2004年即被華山醫院授予“終身教授”榮譽稱號。

專業成就

呂教授從醫執教50年以來,一直致力於神經病學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在腦血管病和神經免疫病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早在1990年,他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lancet上發表“Early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meningitis by detection of Anti-BCG secreting cells in cerebral spinal fluid”一文,為結核性腦膜炎的免疫學診斷提出了革新方法,至今仍影響深遠。此後,他一直主要從事重症肌無力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的系列研究,1991年於J Nerul Sci上發表"Antipresynaptic antibodies in myasthenia GRAVIS",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重症肌無力”不僅僅局限於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後膜病變,同時也有突觸前膜的參與,為“重症肌無力”的發病機製作出了重要補充。“重症肌無力突觸前膜抗體的特異性和交叉反應”課題先後2次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重症肌無力突觸前膜損害的證據與臨床亞型”研究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後,他又從分子生物學角度尋找“重症肌無力”的相關致病基因,首次在Pubmed基因庫中註冊了“P9”基因,還領導課題組在骨骼肌成分的研究中取得較大進步。他主持的重症肌無力系列研究在2005年先後獲得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教育部科技提名一等獎。
在腦血管病研究領域,呂教授主要研究血液流變學和血小板行為和腦循環動力學、腦血管自動調節作用的研究,先後發表“急性腦血管病人的血液流變和血小板行為”、“血粘度與動脈均壓的線性回歸方程及其在急性腦血管病中的意義”及“腦循環與臨床”的專著。1998年後與復旦大學丁光宏教授合作,研究Willis動脈環的腦血流動力學,獲得教育部發明二等獎。1996年成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學科首席科學家後成立了腦卒中病區,規範腦血管綜合治療方案,進行了糖尿病腦梗塞的臨床和基礎、缺血性神經元保護等研究,先後在Exp Neurol,Brain Research,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Biochemistry Society Transaction等雜誌上發表論文,為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拓寬了思路。
呂教授醫術精湛,強調規範化和個體化診治相結合,敢於打破傳統診療模式,開闢和探索新的思路,不斷為臨床實踐注入新理念。他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總是想方設法為病患解決問題。
作為學科帶頭人,呂教授堅持臨床實踐與基礎研究相結合,套用現代醫學新思路,對臨床科室和研究所進行了具有創新意義的改革。首先,他對學科梯隊進行調整和最佳化,建立了老中青三代相結合的學科梯隊。其次,他倡導在臨床科室實施專業分組制度,使得科室專業水平得到了縱深發展,目前各專業組在國內相應領域都初露頭角。第三,他在研究所中調整、改造各個實驗室,增添設備,最佳化配置,使神經病學研究所的實驗條件在國內各大醫院研究所中處於領先地位。第四,最佳化梯隊結構,他先後引進任惠民、肖保國和吳志英等教授,彌補了生化、免疫和分子遺傳相應領域的不足,為保證科室長期發展的後勁補充了重要的軟實力。經過呂教授和全部科室同志的共同努力,目前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初見成效,研究所人員發表的SCI論文數量逐年增長,神經病學藥理基地成為多個國際多中心臨床藥物試驗的牽頭單位,2001年使學科被評為教育部二級重點學科。
呂教授非常重視國內外在專業學術領域的交流――“走出去與請進來”,多次參加並在國內組織召開國際學術會議,為促進國內神經病學學科的發展與國際接軌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積極努力下,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科分會於2007年底加入了世界神經病學聯盟(WFN),在神經病學專業對外交流上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呂教授從90年代開始培養研究生,他為人師表,治學嚴謹,非常重視對青年醫師的培養,主張“大膽放手和具體指導”的育人理念,要求青年醫師在醫、教、研全方位發展。他目前已培養了博士後2名、博士研究生35名、碩士研究生17名,目前在讀博士後1名,博士研究生4名。
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呂教授發表各種論文180多篇,其中SCI論文20多篇,最高影響因子達20分以上。此外,呂教授主編了《骨骼肌肉疾病》、《神經系統感染疾病》、《神經病學》教材;副主編《神經疾病基礎與臨床》、《臨床神經免疫學》、《神經疾病新理論與新技術》、《實用神經病學》;分主編《實用內科學》第十一版至十三版;參編《腦循環與臨床》、《中華內科學-神經症狀篇》等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