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阿衡(?~1638年),字隆徽,裕州人。明萬曆已未科(公元1619年)進士,任山東省淄川令,後調任歷城令。當時,白蓮教數萬人攻歷城,吳阿衡設伏兵,白蓮教大敗。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明朝皇帝欽錫盔甲,並賜御製“忠”字,不久升任湖廣道御史。吳阿衡首行向皇帝揭發魏忠賢的惡跡,魏黨對吳切齒痛恨,欲派人殺之,適適吳回家奔喪,得免於難。在家守孝時,農民起義軍占據方城山,準備攻打州城。吳阿衡急命建敵樓、造大炮、修城壕,並捐款散糧,驅使兵、民登城嚴守。義軍見防守嚴固,遂去。
後吳任浙江巡按,明察公斷,貪吏斂跡,又升遷河東(山西蒲州)副使。當時在蒲州的宗室,持強害民,吳阿衡誅其首惡,以平民憤,遂升為兵部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節制寧遠、山海、順天三地巡撫。他到任後,即訓練士卒,籌集輜重,嚴設壁壘。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秋,清兵由牆子嶺、青山口分道而入。
吳部總兵吳國俊,前往祝賀監軍鄧希詔生辰,大醉,聽說清軍逼近,不戰逃去。唯吳阿衡孤軍拒敵,他躍馬揮刀,連戰五晝夜,直殺得天昏地暗,屍堆如山,毫無懼意,怎奈援兵不至,兵盡糧絕,力竭被俘,清軍逼降,吳阿衡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我生為大明將領,死為天國英靈,決不屈膝”,清軍惱羞成怒,吳被雙膝被砍,齒被擊落,舌被拔掉。
是年九月二十一日被殺。福王時追謚忠毅。吳阿衡死後,經友人資助,將其靈柩運回裕州,葬城南朱床西北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