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引孫

戊子(1888)秋天離京,出任浙江寧紹道台,兼浙江海關監督。 辛亥革命後,吳引孫棄官而歸,遁跡海上,成為大清遺民。 鼓,托以捲雲石雕基座,彰顯出官宦之家的氣派。

吳引孫(1851??1920),字福茨,江蘇儀征人,祖籍安徽歙縣,十七歲時補諸生。同治癸酉(1873年)參加廷試考得一等,在刑部做個七品小京官。光緒己卯(1879年),升任軍機處章京領班。後離京出任浙江寧紹道台,兼浙江海關監督。
戊子(1888)秋天離京,出任浙江寧紹道台,兼浙江海關監督。吳引孫到浙江任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創立崇實書院。“崇實”二字可見其辦學宗旨。他首先教學生實學,而以文藝居其次,所以他的學生大都是實幹家。這在國力極度衰弱的晚清時代,不能不說是非常有見地的。吳引孫在做寧紹道台之時,同時負責海防事務,而這時發生了一件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中日甲午(1894)戰爭。吳引孫在國家存亡關頭上,表現出了特別幹練的才能,他親自規劃海防,建築要塞,加固炮台,購買軍械,訓練新兵,沿海一帶井井有條。因為他十多年的政績顯著,升任廣東按察使。他針對廣東民風好鬥的弊病,編寫通俗歌謠教化民眾,收效顯著。因為國事日非,他又在廣東創立武備學堂,深得李鴻章的賞識。後來,他又遷任甘肅新疆布政使,大刀闊斧,懲治腐敗,以布政使的身份彈劾前任巡撫,引起朝野震驚。辛亥革命後,吳引孫棄官而歸,遁跡海上,成為大清遺民。
余秋雨散文風雨天一閣》,令人肅然起敬。揚州也有一座與天一閣相似的私家藏書樓,名曰測海樓。大宅的主人是清末民初的吳氏兩兄弟??吳引孫、吳筠孫。光緒十四年,聘請浙江工匠到揚州建設私宅,前後用了五年時間,這幢大宅揚州人習慣叫吳道台宅。宅第的東北角,仿寧波天一閣的格局建造了一座藏書樓,取“瓠瓢可以測,管中可以窺豹”之意,期望吳氏子孫以測海的勇氣,皓首窮經,奮發有為。
整個宅第宏偉堂皇,占地百米見方,建築面積約2950平方米,習稱99間半。屋宇結構規整嚴謹,雕工尤為精美,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揉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築格調,別具風味。建築坐北朝南,東西橫向五路房屋並列。原有的大門朝東,磨磚門樓,氣勢恢弘,可惜在“文革”中連同門廳一起被拆除。五路房屋中的四路保存完好,東二路中軸線最南的門廳,寬大軒敞,左右兩側立一人高的石
鼓,托以捲雲石雕基座,彰顯出官宦之家的氣派。上置卷棚,拱式軒梁,其木雕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樑柱下端為雲紋石雕鼓磴。門牆下為青石基座,浮雕香爐、寶瓶、鵲梅等圖案,上為磚雕飛蝠,磨磚起線滾花鑲框,中嵌磨磚幾何圖案。整個門廳深得浙派建築的神髓。東路有西洋樓、朱雀廳、涼廳、魚池、測海樓等建築;西部為內宅,前後三進,周以迴廊,以開闊的石板天井相隔,宏闊寬敞。東西兩部分以深邃的“火巷”隔開,屬揚州大型民居的典型布局。
測海樓以其豐富的藏書,在揚州乃至全國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據吳引孫自述,他收藏圖書是繼承了“祖庇”,宣統二年出版的《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載明,樓內總共藏書分七類,計8020部,247759卷,其中不乏善本、孤本,如此豐富的藏書量,足以使吳氏弟兄躋身於當時國內藏書大家之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