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虬

吳文虬

吳文虬,聲學家,物理教育家。曾協助魏榮爵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聲學教學和科研組織——南京大學聲學教研組。主持建造南京大學聲學樓混響室和消聲室,在音頻聲學、水聲學、聲表面波技術、固體中聲波及非線性聲學等多個聲學分支學科中從事過研究,為培養中國的聲學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圖)南京大學南京大學

1928年10月29日 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47-1949年 在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學習。

1949-1951年 在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

1951-1960年 任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1960-1964年 任南京大學物理系副系主任。

1963-1978年 任南京大學聲學研究室副主任。

1978-1991年 任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長。

1981-1982年 任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微波研究所訪問教授。

(圖)吳文虬吳文虬

1981-2005年 任國家標準局全國聲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

1984-1989年 任南京大學信息物理系系主任,1986年任教授。

1985-1998年 任中國聲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1991-1994年 任南京大學國家教委“近代聲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聲場與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4年 退休。

2005年 去世。

人物生平

吳文虬,原籍江蘇省江陰縣,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在蘇州讀國小。1937年抗戰爆發,蘇州淪陷,其母因不願子女受日本侵略軍的奴化教育,遂攜子女四人赴上海租界讀中國小。1942年其母病逝,只好舉家返蘇州。1945年抗戰勝利,進入蘇州中學讀高中,在班上數學、物理成績優異。1947年考入中央大學物理系。受周圍進步同學影響,參加了當時理學院地下黨外圍組織“自然科學讀書社”,並積極參加當時的學生運動,如1947年的請貸運動,1948年底1949年初為粉碎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將中央大學遷往台灣陰謀的護校運動,1949年的“四一運動”,親身經歷了“四一慘案”,進一步認清了當時政府的反動面目,更積極地投身於護校和迎接解放的鬥爭。南京解放後,又積極參加了學校的接管工作。1951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52 年全國院系調整,仍留在南京大學物理系。1954年,物理系按各位教授的專長設立若干專門化和相應的教研組,吳文虬被安排作為魏榮爵的唯一助手,協助魏榮爵建立聲學專門化及聲學教研組,從此開始了其一生為祖國發展聲學事業和培養聲學人才的生涯。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1964年任物理系副系主任。1963年教育部批准在全國高校設立第一批17個研究室,南京大學聲學研究室為其中之一,吳文虬兼任研究室副主任。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吳文虬受到審查,並參加勞動。1972年聲學教研室恢復活動,吳文虬開始從事聲表面波技術的研究工作。1978年高教部批准南京大學聲學研究室擴建為聲學研究所,吳文虬任副所長。1984年南京大學物理系一分為二,部分學科另成立信息物理系,聲學亦在該系,吳文虬任首屆信息物理系系主任。20世紀80年代中期,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對外開放,接受前蘇聯專家邀請作為訪問學者,並接受世界銀行貸款建設實驗室。1991年正式建成作為國家教委的部門開放實驗室近代聲學實驗室,吳文虬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實驗室主任。在此基礎上吳文虬繼續負責籌建近代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4年基本建成後即退休。

1981年國家標準局批准成立全國聲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吳文虬擔任專家委員迄今。1985年中國聲學學會及江蘇中國聲學學會成立,不久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無損檢測分會成立,吳文虬先後擔任中國聲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江蘇省聲學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無損檢測學會理事長等職。1991年中國科學院聲場與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聘吳文虬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年,吳文虬並任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評審會委員。

從事工作

設建教研組

1953年在學習蘇聯的過程中,南京大學物理系設立聲學專門化,由當時回國不久的魏榮爵主持工作,並於1954年成立聲學教研組,安排吳文虬作為其助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聲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組織,吳文虬也從此走上了終生為中國和南京大學發展聲學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道路。魏榮爵在聲學教研組成立後,除積極招生、開設專門化課程外,同時立即開展實驗室建設與科研工作。吳文虬在其指導下首先將一間12平方米的地下室改裝為簡易混響室。同時接受了福建海防前線對敵廣播用高功率揚聲器號筒的試製任務,通過模型試驗,該號筒經加工運往海防前線試用後效果良好,獲得部隊來信嘉獎,電台與報紙也作了相應的報導。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聲學為國防服務的首批研究成果之一。接著魏榮爵為研究空氣中聲吸收,需要一個內徑為1米的空心大鐵球,在當時國內機械加工力量十分薄弱的情況下,吳文虬與實驗員胡祝三用“土辦法”完成了此設備,7年後才看到C.M.Harris在美國聲學學報雜誌上發表類似工作。嗣後又製造了長達9.5米的矩形波導管,開展了有限振幅聲傳播的非線性聲學研究工作。1958年左右南京第一個寬銀幕立體聲電影院——曙光電影院建成,吳文虬率領一批高年級聲學專門化本科生完成了該影院內聲學設計工作,其音質獲得了觀眾包括一些聲學家的好評。

1958年接受海軍司令部委託,由吳文虬負責籌建水聲物理專門化,1959年夏,吳文虬參加了在中國南海進行的首屆中蘇聯合水聲考察,嗣後即組織力量,培訓師資(包括派人去蘇聯進修),編寫教材,親自講課,同時聘請蘇聯專家來校講學,接受國內教師進修,並組織教師同學參加科學院的海上水聲考察實習。20世紀60年代初水聲物理專門化改為水聲物理專業,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為祖國培養了一批水聲人才。這一時期吳文虬也參加了當時國防科委的水聲專業組,成為該小組成員。

大學任教

1960年吳文虬任南京大學物理系副系主任,儘管當時是經濟困難時期,鑒於南京大學的聲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國內所起的作用,教育部還是撥專款在南京大學建造3000多平方米的聲學樓,內包括消聲室、混響室及隔聲室等專用的特殊聲學實驗室。根據魏榮爵的構想,吳文虬主持了該實驗樓的建造。在當時一批聲學教研室師生特別是孫廣榮蔣謂鑫等的共同努力和全系師生的支持下,1962年按期保質地完成了聲學樓的基建工程,其中的混響室達到了國際標準。1964年消聲室內吸聲結構安裝完成,其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國內外同行譽為遠東最高水平的消聲室。且質量過硬,雖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到1975年複測時,其聲學性能絲毫未下降。後經國家計量局認可,成為我沿海低海拔地帶傳聲器絕對校正基準的實驗室。此工作及其後續工作並獲得1978年江蘇省科學大會獎和198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63年南京大學聲學研究室成立,不久研究室接受國家的重點基礎科研項目“固體能譜的研究”,在魏榮爵指導下,吳文虬又和研究室大部分教師一起轉到研究該項目的聲學方面,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2年教學和科研工作陸續恢復。這期間正是國際上高新技術蓬勃發展之際。接受電子工業部十四研究所的建議,吳文虬負責開闢當時正處於高潮的新興技術——聲表面波技術的研究方向。他和研究室部分教職工一起,同心協力,從無到有建設了基本的平面工藝和測試設備,開展了研製聲表面波器件與研究聲表面波傳播規律的工作,成為國內最早開展聲表面波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其時研製的聲表面波器件曾先後獲得1978年江蘇省科學大會獎與1979年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1978年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成立後,吳文虬兼任聲表面波研究室主任,更系統和有力地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過教育部和電子部的科技項目“表面聲波的研究”,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準表面橫聲波及其器件的研究”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聲表面漏波器件的基礎研究。”當時表面聲波中瑞利波型的研究已很成熟,但利用這種波型製成的器件具有插入損耗高,溫度係數高,頻率受限制等缺點。因此他們轉而研究聲表面漏波的特性,利用雷射觀察到了鈮酸鋰的聲表面漏波,研究了利用聲表面漏波製成的多條壓縮器的壓縮效應,解決了用加膜辦法獲得零溫度係數,利用聲表面漏波機電耦合係數高的特點研製成了寬頻低插入損耗表面波濾波器。同時又發展了表面聲波所帶電場與相鄰半導體表面層載流子相互作用的理論,提出了用聲表面波技術對半導體表面參量進行無損檢測的方法。此外還提出了利用聲顯微鏡V(z)曲線和相位干涉法線上檢測壓電基片的性能和質量。這些工作曾先後獲得一項國家發明專利(1988),電子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1986),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1987,1990),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獎二等獎一項(1986)。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的聲表面波研究室也發展成國內聲表面波技術主要研究基地之一。

聲波研究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吳文虬又同時開展了固體中聲波傳播的研究工作,主持了一項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柱狀分層介質中彈性波傳播”。並結合石油部聲測井的任務,與朱正亞一起建立了模擬井實驗室。同時開展了當時在國內幾乎還是空白的有關層狀多孔介質中聲傳播的理論。到1993年又主持了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用非線性聲學參量評價材料強度的研究”,發展了用駐波法測量固體非線性聲參量的新方法,並在理論上提出了應變—應力呈拋物線型各向同性固體材料的屈服點與非線性聲參量的關係,為利用非線性聲參量評價材料強度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還對固體界面接觸聲非線性這一國際上新發展的課題作了初步探討。

吳文虬同時亦十分關注國內聲學事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其倡議下,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開始主辦國際性聲學學術會議,以後幾乎每兩年舉辦一次,成為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在其長期擔任中國聲學學會,江蘇省聲學會及江蘇省無損檢測學會的領導職務期間,亦致力於經常舉辦學術會議和青年學術會議,促進了國內聲學界科技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和與國際聲學專家的接觸,這特別對青年一代的成長有好處,不少青年學子即是從國內這些國際學術會議上與國外專家直接接觸後順利出國讀學位的。吳文虬也重視科普工作。1998年江蘇省科協擬建科學普及的科學宮,吳文虬即組織聲學學會的力量參與其中聲學館的建設。不久雖因身患癌症退出了組織工作,但仍關心於此,並具體指導完成了“聲懸浮”這一科普展示項目。退休後也還不時寫一些科普作品。

吳文虬為人正直,淡泊個人得失,甘為人梯。自從1954年初創南京大學聲學教研組,到20世紀60年代聲學研究室建立聲學樓,80年代聲學研究所建立國家教委部門開放實驗室,90年代建立近代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都是勤勤懇懇,全力以赴,花了不少精力,也獲得了很好的評價。南京大學聲學被國家教委評為重點學科,近代聲學開放實驗室被國家科委評為A類部門開放實驗室。同時在建設實驗室過程中還開闢了不少研究方向,常常某一研究方向初具規模後,即交給他人繼續發展,自己再率領青年人開闢另一研究方向,而且還經常向其他教師建議開闢一些國際前沿的研究方向,這些雖然影響了他自己科研上的成就,但對培養新人,發展學科大有好處。當他看到研究所中人才輩出,碩果纍纍,春色滿園時,感到由衷的快慰。他常以毛澤東詠梅的“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精神自勉、自勵、自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