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塔村

吳家塔村

吳家塔村位於浙江省諸暨市東北部頂端,諸暨、蕭山、紹興3縣(市)交界處,距城區30.5公里。東鄰大山塢,南靠店口鎮區,西接小山塢,西北連蕭山市歡潭鄉。由吳家塔、石燦頭、新屋、田水坑、橫5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吳家塔。諸暨方言稱地勢較高平的旱地為地塔。農工副業同時發展,使集體積累不斷增長,村民收入顯著提高。吳家塔村黨支部、村委會同時關心和支持個體經濟的發展,為個體企業解決電力不足及資金短缺的困難。1992年,全村有小五金、化纖、運輸等個體經營者350戶,占總戶數的近70%。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吳家塔村吳家塔村

明初,吳姓族人遷此地塔建宅而居,因名吳家塔。1961年稱吳家大隊。其後,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取義勤奮地學大寨,改村名為勤寨大隊。1983年恢復為吳家塔村。1956年屬店口鄉,1961年屬店口人民公社,1969年屬湄池人民公社,1971年屬店口人民公社,1985年屬店口鎮。全村502戶、1624人。主要姓氏為陳姓。
村莊東西群山夾峙,溪流穿村而過,為諸暨丘陵地區的典型山村。耕地375畝,其中水田307畝,桑園5畝、茶園15畝,山林6850畝。傳統農業為水田種植水稻、麥類,旱地多種茶、桑,山林多竹木,家庭副業為養豬及手制粗紙。1949年前,常遭旱災及山洪侵襲。1949年後,興修水利,生產條件得到改善。1958年,畝產超過500公斤。1979年,畝產670公斤。1992年,糧食總產量300噸。

經濟發展

吳家塔村吳家塔村村委會
1974年,毛澤東主席發布的《五七指示》號召亦工亦農,村里開展學工活動,借貸5000元資金,以隊辦中學的名義,創辦勤寨中學五七工廠。工廠以向生產隊借工的辦法,組織7位村民生產紙盒。不久,利用當地豐富的毛竹下腳料,生產豬鬃板刷。1975年,創產值4.8萬元。是年,改名勤寨機械廠,投資5.6萬元,增添儀表車床等30台,轉產汽車配件。次年,創產值56萬元。1978年,與上海搪瓷六廠掛購,專門生產水龍頭,產品銷售至上海、北京、濟南、大連、武漢、廣州等地。1985年3月,陳愛鳳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帶領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一班人,在致力於鞏固村辦工廠的同時,積極擴大村辦企業。1991年3月,動工興建杭勤化纖廠,8月投產,生產丙綸長絲。年底,產值110萬元,創利8萬元。
1992年,兩家村辦企業的建築面積共5600平方米、職工165名,分別比建廠時增長51%和18.7%;固定資產原值271萬元,年產值589萬元,稅利59.4萬元,分別比建廠時增長1.1倍、3.7倍和6.3倍。建廠至1992年累計產值620萬元、稅利61.8萬元。
吳家塔村黨支部、村委會同時關心和支持個體經濟的發展,為個體企業解決電力不足及資金短缺的困難。1992年,全村有小五金、化纖、運輸等個體經營者350戶,占總戶數的近70%。
農工副業同時發展,使集體積累不斷增長,村民收入顯著提高。1992年與1980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從73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增長26.4倍;集體積累從135萬元增加到485萬元,增長2.6倍。村民人均收入2800萬元,比1980年531元增長4.42倍,比諸暨市農民人均收入高94.47%。

領導工作

吳家塔村有一個以村黨支部書記陳愛鳳、村委會主任陳國權、副主任呂國浩、會計陳巨明等為骨幹的領導班子,有一個為集體謀利益的宗旨,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全村24位共產黨員中,55%的黨員是管理和生產中的骨幹,其中勤寨機械廠副廠長陳沛傳、陳呂興,杭勤化纖廠副廠長陳攸七、陳仲巨,黨員馮微雅和呂雷江等,都自辦個體企業,收入很可觀,但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為集體辦廠上。他們在集體企業中,拿與普通職工相當的工資,卻都擔負著重要的工作。
1988年,陳愛鳳當選為省第七屆人大代表,連續5年被評為諸暨市優秀黨員和優秀黨支部書記,是全村集體企業的決策者和生產的組織管理者。1992年,她的月工資為260元,是集體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的70%。1982~1992年,她為支持教育事業,個人捐款9000元。其兒子為修建湄池大橋捐款1萬元。

村莊狀況

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堅持為集體謀福利。1965~1992年,村裡的行政費用、山林管理、農田灌溉和社會福利、公益事業等基本上依靠集體積累支付。1981年,投資10萬元為村里裝上了自來水。至1992年,累計支付公益經費87萬元。
1989年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100%,99%的小學生升入國中。國中生鞏固率為98%,98.5%的國中生讀到畢業。7~15周歲兒童入學率99.5%,16~18周歲青少年國中普及率9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