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吞景云:漢朝人,《鄭樵通志》、《氏族全書》、《漢書》中均有記載。
吞道元:晉朝人。《全宋文》有記載。
姓氏郡望
晉陽
春秋末,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從戰國時期魏國《竹書紀年》看,“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坂、晉陽、封陵”可知,趙簡子所建晉陽城在蒲坂、封陵一帶,今永濟市境內。
唐初魏王李泰主編的大型地理志書《括地誌》提出了對晉陽新的看法:“晉陽故城今名晉城,在蒲州虞鄉縣西三十五里……封陵亦在蒲州。”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上古史專家劉起釪(1917年-)在《續古史辯》指出:“魏國《紀年》原材料確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無疑。
春秋末,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北岸,懸瓮山東側修築晉陽城,周六里。以後迭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於戰火。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面積約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現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近年還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發現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時期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創建於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創建、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建築。
晉陽古城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時期城市的面貌。遺址出土的石刻造像為研究當時的文化藝術提供了資料。
宋滅北漢,毀晉陽,移并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宋朝滅北漢後,太宗認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大都在山西發跡,晉陽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燒城,據說燒了三年,然後掘河灌城,晉陽徹底被毀,當時死亡的包括晉陽城裡來不及撤退的老弱病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