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津

君子津,為黃河上游與中游分界線以下,百公里以內的一處古渡口。具體位置學界尚有爭論,側重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喇嘛灣以南的榆樹灣村附近。

概況

君子津為黃河上游與中游分界線以下,百公里 以內的一處古渡口。具體位置學界尚有爭論,側重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喇嘛灣以南的榆樹灣村附近。

來歷

《水經注》記載,漢桓帝出巡塞北,由此渡河北進。皇帝出行,隨行帶著一名商人。這個從洛陽隨行而來的倒霉蛋跟著大隊人馬,可能是帶的錢太多壓身,走著走著就被落在後面迷路失道。在漢代的某一天傍晚,喇嘛渡口的津長開門將累疲已極的商人扶進了自家炕上。誰知道這個迷路的商人也不知道被夜裡荒天遠地的塞外寒風嚇壞了,還是為沒有鞍前馬後伺候在皇帝身邊而感到惶恐不安,急火攻心,心急如焚,津長第二天推門叫他起來趕路的時候,他已經直挺挺地死在了炕上。沒有辦法,津長只好將他就地掩埋。
第二年,喇嘛灣古渡的津長又迎來商人的兒子。他千里跋涉,一路打聽,尋找父親的下落。津長將他領到他父親的墳前,說:他就在這裡。
當商人的兒子將父親的屍骨起出來時發現,父親貼身帶的錢幣銀兩居然完好無損地同父親葬在一起。
年輕商人大為感動,要將錢財全部贈送給這位高仁大義的津長,津長死活不接受這份厚禮。後來,此事上奏皇帝,皇帝大為感動,於是將喇嘛灣渡口南側的一處渡口命名為“君子津”。

地名出處

關於君子津的文獻,最早可追溯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和北齊魏收的《魏書》。《魏書》載:“冬十有二月癸亥,西巡至雲中, 北獵野馬於辱孤山,至於黃河,從君子津西渡,大狩於薛林山”;“冬十月丁巳,車駕西伐幸雲中,臨君子津,會天暴寒,數日冰結。十有一月戊寅,帝率輕騎二萬,襲赫昌”;“帝聞之,乃遺就陰山伐木,大造工具。二月,車駕還宮。三月丙子,遺高涼王禮鎮長安,詔執金吾桓貸造橋於君子津”。這幾個引文中,連續出現君子津這一地名,由此能夠確定,在魏收之時,君子津已經是一個為人所知的古渡。然而,這些引文僅限於提及地名,對於其相關的故事沒有更多的涉及,更為詳細的記載可見於此前三十多年的《水經注》。《水經注》載:皇魏桓商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後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父喪,發冢舉屍,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於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里。
這段引文記述了君子津得名之由來以及其所在大體方位。所以,從時間上來講,關於君子津的史源應歸結為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而非魏收之《魏書》。

位置

在托克托縣舊城說

據歷代史書記載,自秦、漢以來直到清末,黃河都是從托克托縣舊城邊流過,舊城是由古君子津演變而來的,當時這裡只是一片適宜渡河的河灘地。
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河水”中記載:“荒乾水又西南注入沙陵湖,湖水西南入於河,河北南入楨陵縣。”“荒乾水”就是現在的大黑河,“沙陵湖”即今天托克托縣傘蓋村西的七星湖(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得不到黃河水源補給已乾涸),史書中稱黃河為“河”,“楨陵縣”即今天托克托縣燕山營鄉章蓋營村東梁漢代古城遺址。根據這段史料中提及的這幾個地理坐標可以認定,黃河必然沿托克托縣舊城邊流過。
《資治通鑑》十六第7638頁中記載:“唐元和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毀東受降城。”這段記載是說,唐代元和七年(812年)正月,振武節度使轄區內的黃河因凌汛而漲溢,把東受降城淹沒了,毀壞了。這座東受降城即建在今托克托縣中灘鄉哈拉板申村西,瀕臨黃河。這就是說,當時的黃河是從哈拉板申流過的,它向南流就必然從今天的托克托縣舊城邊流過。
兩漢時期雲中郡下轄十一縣,其中沙陵縣在黃河東,沙南縣在黃河西,兩縣相距十一二里。當然,它們之間,甚至和雲中郡治(今托克托縣古城鄉古城村)之間,早已有通衢大道,往來一定十分頻繁,而且這裡水勢平緩適宜濟渡,漢桓帝無論西去榆中,還是東去代地,這裡都是最佳選擇,所以君子津只能是在這裡。君子津故地就在今托克托縣舊城附近。

在喇嘛灣渡口說

君子津的地理位置在哪裡呢?據《綏遠通志稿要隘》記載:“黃河……向東南經冒帶渡,漸屈而南至托克托之河口,即湖灘河朔,亦稱湖灘和碩。又南為托克托、清水河兩縣交界處,曰喇嘛灣,或以為古君子津。”
上述資料表明:君子津的確切位置是黃河流經托克托與清水河兩縣交界處之喇嘛灣。學者對此進行了考證認為,君子津位於喇嘛灣南側,符合史實。在《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勝州》中記載,為保障黃河君子津渡口交通,“唐貞觀三年於君子津地置河濱縣,東臨河岸十五步,此處黃河闊僅一里”。而黃河至托克托及河口鎮一帶已經徹底進入開闊地帶 ,河面寬闊流速減緩,“與河闊僅一里”不符;由於河壩等原因“東臨河岸十五步”就更不可能。它說明兩點:一,河岸陸地高於河面,這是前提;二,黃河河面寬度不會因流量變化有大的變化。這都是托克托縣地理條件不能具備的。
“資治通鑑第一百二十卷”有:“二月,丙子,魏主遣高涼王禮鎮長安。禮,斤之孫也。又詔執金吾桓貸造橋於君子津 。
上述文字大意為“二月,丙子(初三),北魏國主拓跋燾親自委派高涼王拓跋禮鎮守長安。拓跋禮是拓跋斤的孫子。同時又下詔命令執金吾桓貸在君子津建造大橋。”
當時造橋不比現在,主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黃河枯水期。這一點“二月,丙子”恰恰是枯水期,其二是黃河最窄處。因為當時造橋所用木材皆選自北部的大青山,運輸不易,構造難固,決定難易的工程量是首要度量之選,“黃河闊僅一里”二月枯水期則不足一里,這是首要條件,這也是托克托縣地理條件不能具備的。。”上述記載進一步證明,君子津的位置不在托克托縣,而在喇嘛灣榆樹灣村一帶。

君子津的意義

君子津這個承載了千年傳說的古渡口,它早已不再是一個地名,而是正直無私、淳樸善良、誠信仁愛的黃河人民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的象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