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特徵

內容

侵犯企業名稱行為
第一,非法干涉企業名稱設定權。企業對其名稱具有獨立的設定權,只要企業在設定自身的名稱時,按照《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的要求,只要名稱符合真實性原則,且不違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他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二,非法干涉企業變更名稱權。企業對其名稱權有依法變更的權利,只要不違背國家設立企業名稱權的相關禁止性規定,不侵犯第三人合法權益,他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三,非法干涉企業使用名稱權。這其中主要包括兩種情形:
1、非法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行為。企業名稱權是一種獨占使用權,除企業自身外,其他企業未經權利人許可不得使用該名稱,否則構成侵權。非法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權的行為以冒用他人企業名稱和盜用他人企業名稱兩種較為典型。冒用他人企業名稱是指冒充他人企業名稱,而為自己企業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即冒名頂替;盜用他人企業名稱是指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以他人企業名稱進行營利活動,給權利人帶來不利益的行為。[3]其次,行為人故意將自己的企業名稱與他人的企業名稱相混同,給企業名稱權利人造成實際損失的行為也是非法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侵權行為。
2、不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行為。企業名稱經部分或整體轉讓後,受讓方應當按照契約約定的方式、期限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應當使用而未使用的行為同樣是侵犯他人企業名稱權的行為。
第四,非法干涉企業轉讓名稱權。企業名稱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具有財產的可轉讓性。按照《企業名稱管理規定》第23條規定,“企業名稱隨企業或者企業的一部分一併轉讓,企業名稱只能轉讓給一戶企業。企業名稱的轉讓方與受讓方應當簽訂書面契約或者協定,報原登記主管機關核准。企業名稱轉讓後,轉讓方不得繼續使用已轉讓的企業名稱。”因此,企業名稱轉讓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非法干涉。
本案中被告紅星美凱龍公司在開業之際,未與原告溝通並徵得同意,擅自通過報紙發布宣傳信息,稱原告將在被告開業慶典之日參加由被告組織的家裝現場諮詢會,提供家裝一條龍服務。被告雖然是通過報紙上“新聞報導”的形式進行訊息發布,而非正常的企業廣告和對外宣傳手冊,但實質上這只是當前商家所採用的一種新的宣傳方式,通過貌似紀實性的“新聞報導”,起到“廣為宣傳”的實際功效。被告利用原告在當地裝飾行業所享有的知名度進行廣告宣傳,使消費者誤以為原告中原世創公司一定會參與被告紅星美凱龍公司開業當日廣場上召開的家居現場諮詢會,被告因此提高了其開業期間的客流量和自身的知名度。與此同時,一些消費者在被告的開業活動中,如發現原告未參加家居現場諮詢會,勢必會對原告的誠信產生懷疑,導致原告的商業信譽度有所下降。
因此,被告在沒有徵得原告同意的情況下,利用原告的名稱為自身進行宣傳,是一種盜用他人企業名稱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企業名稱權。
三、對侵犯企業名稱權的司法救濟
法律之所以對企業名稱權進行專門保護,不僅是基於該名稱的獨特地位和影響, 更重要的是為了防範其他企業對該名稱的侵權, 並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後對受害者進行有效的救濟。[4]對於侵權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都作了相應的規定,總括起來,主要有:第一.行政處罰。具體處罰措施包括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扣繳營業執照等。第二,民事責任,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第三,刑事責任。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銷售偽劣商品,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原告中原世創公司依據《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費1元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定,因此依法獲得法院支持。
四、法律思考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品牌經濟的效應不斷凸現,“傍名牌”現象也越來越多,但當前的法律制度對企業名稱權的保護還不夠到位,需要儘快加以完善。《民法通則》中將名稱權的主體限定為自然人以外的各類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即團體組織所享有的權利,但並不包括其他非法人企業,如獨資企業等,這一立法顯然已經滯後於現實的需要。另外,《民法通則》將名稱權列為人身權,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企業名稱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財產,它不僅是一個企業對外營業中用以表彰自己的標識,而且是一個企業商業信譽的載體,它能夠代表一個企業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財產價值。[5]因此,僅將名稱權作為人格權進行保護,不利於名稱權的流通和發展,而應當將名稱權作為具有人格權和財產權的雙重屬性進行法律保護,更有利於企業的良性循環與發展。
在加強制度完善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企業本身應當更加注重對名稱權的保護,善待企業名稱,加強對名稱權的價值開發,並及時將商號、字號等註冊成商標,以獲得商標法等更多、更為完善的法律保護。對發現有侵犯企業名稱權行為的,企業應當及時收集相關證據,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