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神應廟

名山神應廟(俗稱名山宮)位於福建省莆田壺公山東北麓。壺山勝景,“三雲”稱著。山頂之南凌雲殿和廟之北祥雲殿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觀簡介

名山神應廟(俗稱名山宮)位於福建省莆田壺公山東北麓。壺山勝景,“三雲”稱著。山頂之南凌雲殿和廟之北祥雲殿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廟之西北白雲寺,建於隋代,該寺是唐高僧無了落髮的祖寺。神應寺與“三雲”名勝比鄰,或許就是“名山”得名的由來。廟坐西朝東,面向一馬平川的興化平原。

文化底蘊

歷史沿革

名山神應廟創建於宋代,奉祀媽祖、黃公元帥(民間俗稱黃帥爺)。舊時山下壺公里屬界外三十六鄉,是個“五天無雨成小旱、十天無雨則大旱”的窮地方。周圍百姓幾經向神妃禱雨庇佑,果真應驗。又傳,大坂村鄭御史受媽祖神靈點化,入宮治癒太后的病。據此,興化郡守詹丕遠以“靈驗庇佑”“禱雨數應”奏請朝廷,於宋大觀元年(1107)賜名“名山神應廟”。正殿楹聯“心有神有有求必應,山靈水靈靈應其求”。正道出神應廟的內涵。

詩作傳說

歷史上,祥雲殿、白雲寺、名山宮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說的是南宋名將黃孔應抗元扶宋、精忠報國的故事。黃公,字孔應,原籍江西吉水縣。為避國難,他隨名臣陸秀夫、張世傑帶兵護衛趙昺南下,途經壺公山北麓玉岐山下祥雲殿,後又逃到白雲寺,留下《夜宿白雲寺》詩一首,詩云:
松花冉冉點蒼苔,
屋角梧桐次第開;
人倚欄桿猶未去,
一雙白鶴破山來。
此詩抒發了陸秀夫一行保駕少帝的坎坷歷程和憂國憂民的悲痛心情,表達了他們收復南宋江山的願望。
次日,陸秀夫、張世傑繼續南遷,黃孔應奉命留守名山宮。趙昺的小朝廷被迫遷到今廣東新縣南大海中的崖山,作為最後據點,圖謀恢復,元軍統帥張弘范緊追不捨。張世傑時任太傅、樞密副使,與同族同宗兄弟張弘范展開了宋元兩朝生死存亡的決鬥。黃孔應堅守後方,掩護陸秀夫、張世傑南遷。他深入民間,與百姓患難與共,嚴守關口,英勇對敵,捍衛百姓免受元軍蹂躪。黃孔應與元軍浴血奮戰,其英雄事跡可歌可泣。當他得知帝昺在崖山同陸秀夫、張世傑一起跳海殉國的訊息,悲憤交加,毅然投井而死。百姓念其忠義,把他奉祀在廟中。陳胡二仙為其超度遞入仙班,以宋統制兵馬都元帥威鎮名山。
黃孔應所投之井今猶在,人稱“帥爺井”,離宮前山澗下約三百米處。古時,井邊有一石龜碑,上書“山人井”,龜腳墊著兩塊金磚,寓“長壽發財”之意。傳說,此井水清甜,欽之能除病消災,確似仙水。井後有幾棵松樹,通常松樹開花只生三蕊,因受黃公節義所感,此松樹竟開三蕊,堪稱奇蹟。往昔“山人井”改稱“帥爺井”一直保存至今,永作紀念。
正殿北廂列祀帥父帥母,神龕上方懸掛“義方是訓”橫匾。正殿楹聯云:“派衍江西吉水傳家馨世德,功蓋莆郡名山為帥報親恩”。
“名山香火千年盛,黃帥英名萬古傳”。黃都帥府威鎮名山,忠勇可嘉。江西吉水黃孔應護國庇民,血灑興化大地的英雄形象猶如巍峨的壺公山永遠屹立在莆田人民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