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吉覺”是彝語的音譯:“吉”,意為敵人或敵咒,“覺”,有轉、返之意,“吉覺”意為“轉回敵咒”。彝族有諺語稱:“春季要還債、夏季要吉覺、冬季要贖魂”,因此“吉覺”儀式一般在夏末秋初舉行。當地彝族人認為,到了這個時節,一年就過了一大半,萬事萬物都開始回落,各種不好或反面的東西開始降臨,“吉覺”就是為了扭轉這個趨勢,使萬事萬物都朝有利的方向走;另一方面,在與人的交往中,人們總會犯下大大小小的口債,在與自然的關係中,人又在不停地索取自然,這些都是債,需要償還,如果不償還,就會有鬼怪作祟,使全家人不得安寧。“吉覺”儀式就是在這種意識下,以遣返、還債、驅鬼並扭轉劣勢為目的應運而生的。儀式過程
畢摩做儀式前,主人家需準備幾大枝樹枝、一小捆草、酒、石頭和犧牲。神座稱“鷲畢十二子”,代表十二神,以6根樹丫和6根樹枝代表,放於畢摩背側,此神座象徵眾神的神位。草偶是用草在儀式當事人頭上圈繞後紮成的神鬼之形象。畢摩能插許多草偶,形狀、名稱各異。“曲石”是放在籮筐裡面的小木塊,代表金銀,用來賄賂鬼靈。犧牲一般為兩隻大紅公雞和一頭小黑豬。備好一應物件後,儀式正式開始,分為上、中、下三大場。上場是整個儀式的序曲:①放神煙,彝語稱“木古茨”,在門前將一塊點燃的火炭放入草堆(不可出火光),讓裊裊升空的草煙通報神靈前來助法。②燙石淨,彝語稱“爾擦蘇”,是將燒燙的石塊投入水中,釋放出蒸汽以除穢,將雞在蒸汽上順時針轉一圈,意為潔身。在這兩個儀式後,畢摩誦《波潘》,即起源經。③報人丁,彝語稱“莫色母”,當事人摸籮筐里代表金銀的小木塊,畢摩將當事人的名字報知祖先或神靈,按照夫妻、長幼順序依次而報。同時念誦《列依莫色木》經,即念主人家每個成員的名字。念誦完一段,畢摩就會將籮筐里代表金銀的木塊拋向前方,意為把鬼怪趕出去。
中場:①返口業,彝語稱“卡次卡哈布”,即反咒。畢摩口誦咒語《克次克阿覺》,請神靈將各種口舌是非鬼和他人對主人家的口頭攻擊驅遣回去。②祛業淨業,彝語稱“迪偉洪偉”,畢摩念誦《迪偉》經,將各種孽障驅逐清除。③繞匝,彝語稱“石黑幾”,用犧牲和金銀“曲石”在頭上繞圈,目的在於將人身上的各種疾病禍患通過這種方式轉嫁到犧牲和金銀上,有抵債之說。④殺牲,彝語稱“則莫迪”。主人殺牲後將牲血盛在碗內交給畢摩,畢摩用樹枝將牲血澆粘於神座上,以示獻祭神靈。⑤打雞鳴雞,彝語稱“瓦都瓦古”。畢摩念經向保護神打招呼,告訴他們要打雞,代表打鬼的頭,讓鬼離開並聲稱打雞是正義的行為。鳴雞是“吉覺”中一場重要的儀式表演,畢摩認為,死雞隻有在此時節中才能復鳴。殺雞後,畢摩和幫手用嘴對準雞的肋骨下吹氣,使死去的雞發出啼鳴,儀式過程中要讓死雞啼鳴3次。每叫一次,念一段經,家人跟隨和聲,在場的所有人都可以吼叫,代表一起趕走鬼。⑥報牲遣牲,彝語稱“莫農莫閃”,將牲屍頭朝門外,畢摩念誦《報牲經》,向神靈或鬼報送犧牲,使它們欣然前來笑納;擲草鬼,彝語稱“尼茨朵”,畢摩將草鬼擲向門口,以示攆鬼;“瓦多”,畢摩將雞擲向門口占卜,以雞頭朝外為吉;找魂,彝語稱“伊茨納色”,將主人家的靈魂找回來;“色福西”,將豬的苦膽取出交予畢摩占卜,以形長、黃色、汁多為吉;再獻燒肉,用在火塘中燒熟的牲肉祭獻神鬼,畢摩口誦《色福西》獻詞;獻茶,彝語稱“拉西”,將茶水獻予神鬼,現在大多以肉湯代之,畢摩口誦《拉西》獻詞;防同食,彝語稱“則克西”,即防止各種污穢之鬼來與人同食而污穢於人,口誦《則克西經》、《防同食經》。
尾聲階段:①“孜斥”,即折桿斷鬼。畢摩向一根蒿草桿念咒,然後將蒿桿摺疊為幾段縛於草偶身上,以示折斷鬼腰,並與鬼斷絕關係。②“總砍”,即斷頸線,儀式開始前拴於當事人脖子上的線(一般是男人拴麻線,女人拴毛線),代表鬼怪禍祟纏身。此時用刀割斷頸線,將這些線繞於“茨柒”(即塗有雞血、與枝條捆綁在一起的草偶。)上,然後噴水於當事人頭上,以示當事人與各種鬼怪、禍祟、疾病斷絕關係,並轉嫁到鬼的身上。最後,將“茨柒”送到村外通往“德布洛莫(鬼山)”的路邊,將之放於樹杈上,以示將各種禍祟、鬼怪、疾病驅逐回鬼域。
傳承與發展
各種宗教儀式之所以如此興盛,是畢摩文化長期薰陶的結果,也是“鬼巫信仰”在彝族民眾心中有強大影響力的結果。鬼神崇拜在義諾彝族民間極為普遍,彝族人生命過程中的一切遭遇,都可以和鬼神扯上關係。彝族民眾深信,這些遊蕩在周圍的孤靈亡魂,天界中性情不定的“神”以及地下的邪祟怪靈隨時隨地都會來左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為了更好地生存,避免災禍死亡,人們便想出各種辦法來控制和利用這些鬼怪。這也正是“吉覺”儀式的深層信仰內涵,它深刻地反映了彝族民眾求吉避凶、祈福禳災的心理,增添了人們克服困難的信心以及對生活的希望。
此外,在“吉覺”儀式中,我們還能看到團體力量的彰顯。在“吉覺”儀式中的鳴雞環節,當畢摩和助手使死去的雞發出啼鳴時,家人跟隨和聲,包括現場的人也可一起和聲吼叫。實際上,它代表了以集體的力量戰勝邪惡,參與的人越多,人們和聲吼叫的聲音越大,表示力量越強,鬼怪邪惡就越容易妥協,增強了團體的凝聚力。儀式最後,家人和在場的人共同分食儀式犧牲,一方面代表著一個受祝福的群體分享了神力,另一方面也代表了集體的力量“消化”掉了鬼怪。舉行儀式的時候,家人必須全部參加(無法到場的要用其衣服來替代),圓融了親情,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吉覺”儀式中還債的觀念,則表明彝族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平衡的價值觀。從“吉覺”儀式的目的來看,無論是遣返還是還債,都與索取與歸還有關。這表明了彝族民眾“不僅人類群體內部應該和諧相處,人類與自然物之間也應和諧相處”的世界觀。在他們看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應該是和諧平衡的關係,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就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總之,每年舉行的“吉覺”儀式活動,許諾了彝族同胞們一個吉祥安康、平安幸福的希望,這樣的儀式活動為彝族山區枯燥單調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活力與生機。整場儀式就像是一場文藝大匯演,我們可以看到彝族民眾豐富的草偶、泥塑、經文唱誦等藝術,也從中窺探出了彝族宗教思想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