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鷹屯

吉林鷹屯

古老的鷹獵習俗鷹,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鳥,馴化獵鷹,是滿族人古老的傳統技藝,其淵源可追溯至滿族的先民女真人。 在鼎盛時期,全村從事馴鷹、養鷹戶達到全村的70%以上,現在全村仍有養鷹戶50多戶,因此該村也被省有關部門命名為"鷹屯",鷹把式趙明哲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傑出傳承人。 數百年間,打漁樓村傳承了古老的鷹獵文化。

古老的鷹獵習俗古老的鷹獵習俗
鷹,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鳥,馴化獵鷹,是滿族人古老的傳統技藝,其淵源可追溯至滿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獵,以鷹犬為伴,他們把獵鷹叫做"海東青",意為"從大海之東飛來的青色之鷹",馴鷹的傳統在這裡流傳了近千年。
長白山下松花江邊這個叫"打漁樓"(努爾哈赤命名)的村子,曾是金代文明的發祥地, 這裡也是中國真正的鷹獵文化發生地。 順治十四年(1658)清廷在烏拉地區設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這裡便成為清朝"狩獵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自此,為清廷馴養獵鷹並進貢就成為打漁樓村滿族男子光耀門楣的使命。
漁樓村歷史悠久,據史料所載:漁樓村始建於明代後期,後金和清初時是朝廷的漁獵之地,並建有冬季存放漁網的漁樓,因此將該地稱為打漁樓村。清初時,清廷貢品基地-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設立後,因該地東依松花江,西傍大黑山,適宜漁獵,故將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署下的狩獵八旗中的鑲紅旗和鑲藍旗移居此地,從此漁樓村便成為滿族的世居地,現在在此居住的滿族關、趙、楊、奚、付、曾、劉等家族,即是他們的直系後裔。他們也將清代的漁獵習俗薪火相傳延續至今,尤其是捕鷹、馴鷹、放鷹習俗更為突出,形成了厚重的鷹獵文化。在鼎盛時期,全村從事馴鷹、養鷹戶達到全村的70%以上,現在全村仍有養鷹戶50多戶,因此該村也被省有關部門命名為"鷹屯",鷹把式趙明哲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傑出傳承人。近些年來,鷹屯引起學者和媒體等多方面廣泛關注,並拍攝成多部影視片,推向國內外,並在國外幾次獲獎,也使漁樓村聞名遐邇。
數百年間,打漁樓村傳承了古老的鷹獵文化。培養了諸多馴鷹和養鷹能手。至今這裡300多戶滿族人家仍然保持著捕鷹、馴鷹、養鷹的傳統,全屯有鷹把式50餘名,其中著名的鷹把式趙明哲已被認定為中國民間文化"海東青馴養"的傑出傳承人(伊爾根覺羅氏--趙姓),並被譽為"鷹王"。現在居住在此村的滿族關(羅)、趙、楊、奚、付、曾、劉等家族,都是滿族鷹獵文化的直接傳承家族。打漁樓村已成為中華民族古老的生態基地,並且有了另外一個真實而又具體的名字--鷹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