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鷹海東青

獵鷹海東青產於我國關外黑龍江吉林一帶。是滿族人打獵必備獵鳥。也是滿洲圖騰。 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 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 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概述

獵鷹的一種,又稱。體型中等,比一般鷹、禿鷲小的多。但爆發力驚人,且性情兇猛,產於我國關外黑龍江吉林一帶。是滿族人打獵必備獵鳥。也是滿洲圖騰
海東青”——矛隼

具體介紹

矛隼是一種非常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一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灰色型的羽色則介於上述兩類色型之間。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國外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 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 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矛隼棲息於岩石海岸、開闊的岩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現獵物後則將兩翅一收,突然急速俯衝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捕捉岩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岩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因為體態雄偉、羽色奇特,在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於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他看見臂架海東青的御林軍從身邊颯爽走過的時候,不覺龍顏大悅,詩興大發,遂口占一詩讚美海東青,其中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的詩句。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誇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之優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加千鉤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由此可見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矛隼的繁殖期為5一7月。營巢於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岩石上,偶爾也營巢於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巢呈平盤狀,結構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3一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為28一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養大約46一49天后才能離巢。
滿族與海東青
"海東青"是滿族人用於狩獵的獵鷹。
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族話叫它"松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海東青又叫白尾海雕,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觀》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繡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絛於手,見禽乃去帽放之。"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後再以供助獵之用,由于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當時一種時尚。
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到了清代,一隻海東青竟值30兩白銀,可見其何等珍貴。驕奢的遼統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其國內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後,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可見,一隻鷹雖微不足道,卻關係到遼金的興亡。
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專司捕取和飼養。滿族人以鷹用於狩獵,統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說法。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捕獲後,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節,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最後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飢餓,但肌肉強健,便於捕獲獵物。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發現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著俯衝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儘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臟,不可餵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觀》外,《燕山叢錄》、《遼史》等書還比較詳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餵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歸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後代。
海東青不僅是勇悍的獵鷹,同時也融化到滿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詩人把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描寫為"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日風毛墮雪霜",表現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讚譽。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地E發掘出骨雕鷹頭,距今約六千餘年。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現了以海東青捕捉一隻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另外,在我國現存的古樂譜中,有"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民間兒童遊戲中有"老鷂子叼小雞"活動。在吉林敦化一帶流傳的《阿瑪有隻小甲昏》的歌謠:"拉雅哈,大老鷹,阿瑪有隻小甲昏,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蒙。佐領見它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這些都是滿族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康熙皇帝曾寫詩讚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在滿族民間有許多關於海東青的傳說。《七彩神火》中說:殘暴貪婪的大遼王,年年逼迫女真部落的"達敏包"(就是"鷹家"或"鷹戶"的意思)替遼王捕捉鹰鵰。還拿鷹戶的妻子兒女做人質,如不按時交鷹就砍殺活埋。"達敏包"中有個老鷹達(即頭領),為了解救本部落人的危難,帶領一子一女,到很遠的北方享滾河的盡頭捕鷹,結果老鷹達和兒子被凍死在山上。女兒在神火格格的指點下,用太陽的七彩神光照化了鷹山上的冰雪,使山上的海東青向南移居,這樣,捕鷹的鷹戶就比較容易捕捉到了,老鷹達的女兒在一次雪崩中喪生,變成一隻高飛的鳥。
另一個傳說《鷹城與海東青》的故事,寫的是女真首領阿骨打率兵攻打大遼國,藉助海東青助戰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獲勝。
在滿族薩滿教神諭中,唱贊鷹神有"遮雪蓋地的金翅膀,懷抱兩個銀爪子,白天背著日頭來,晚上馭著日頭走",是人世間光明與黑暗的支配者。同時鷹神與雕神又是力量與威武的象徵,雕神為最兇猛的宇宙大神。
在滿族薩滿神諭中傳講,天剛初開時候,大地像一包冰塊,阿布卡赫(天神)讓一隻母鷹從太陽那裡飛過,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裝進羽毛裡頭,然後飛到世上。從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時候,人和生靈才有吃飯、安歇和生兒育女的時候。可是母鷹飛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來,將森林、石頭燒紅了,徹夜不熄。神鷹忙用巨膀扇滅火焰,用巨爪搬土蓋火,烈火中死於海里,鷹魂化成了女薩滿。所以,薩滿魂就是不屈的鷹。滿族著名的民間史詩《音姜珊蠻》中的女主人公尼山薩滿,就是依憑著鷹神引路,為拯救青年獵人的魂靈進入地府,憑神鷹的助力救出神靈,將其帶回人間。在吉林石克特里氏家族大神祭中第一鋪神就是鷹神,是世居白山黑水地域的滿族先世亘古沿襲下來的古祭習俗。在打漁樓村,至今仍保留有鷹獵習俗。省社科院還拍過《最後一個鷹屯》的紀錄片。滿族人與鷹有著不解之緣,也是愛護飛禽的典範,對鷹的崇敬源於鷹的可畏力量,它以高居在險處,非凡的飛翔能力,以小勝大的精神和高強的本領,急風驟雨練就了一雙無比矯健的翅膀,日月嵐光鑄出了兩隻銳利的眼睛。奮飛九天而不知疲倦,高瞻遠矚而從不迷失方向,越是嚴寒風雪,他越是無畏地百折不回地向前。
愛新覺羅·溥傑先生在《四平民族研究》創刊號封底題字為:"民族之鷹海東青"。可以說,滿族人民確如海東青一樣,奮飛不止。有人考證"海東青"就是女真稱號的真正含義,女真稱號就是女真族的民族精神的體現。遙想當年,女真人勢如破竹,騰飛於白山黑水之間,猶如"海東青"搏擊長空追捕天鵝之勢,一舉翦滅了遼、宋兩個強大於女真數倍的封建帝國,問鼎中原,開闢了一個幅員萬里的遼闊疆域。在女真人的整個民族精神世界中充滿了"鷹氣",在女真人的心目中海東青是最崇高、最神聖的英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