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吉州窯木葉盞的身世之謎
史載,吉州窯始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歷史。吉州窯是宋元時期最富創造性的民間窯場,其瓷器品類融匯禪學與儒家文化,吸收多種工藝,裝飾新穎獨特,格調清新質樸,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吉州窯的瓷器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恐非木葉盞所屬。木葉盞是吉州黑釉的佼佼者,內外均施黑釉,盞內放一片桑葉,送入窯室燒制。在經過1300度高溫之後,這片桑葉不僅沒有灰飛煙滅,相反,其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恆而完整無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
從宋元時期開始,天目木葉就遠銷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國家,在國際市場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吉州窯木葉天目盞,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只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出來供人參觀。另外,在英國大英博物館也收藏著一件天目木葉盞,並稱其為“世之神器”。由此可見,這一舉世無雙的木葉盞工藝及其產品,如今已經被人們視若瑰寶。
禪宗與吉州窯木葉盞
另外,禪宗文化是江西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因。因此,江西境內的吉州窯也在成長壯大過程中,深受禪學的薰陶和滋養。唐末五代時期,“飯後三碗茶”已經是吉州禪寺普遍流行的“和尚家風”。茶能養生,又是得悟途徑,因而茶助禪,禪助茶,禪茶一味。
一葉飄空天似水
木葉盞與禪機
南宋詩人陳與義有詩云:“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桑葉盞便應運而生。桑葉置於盞中,在經歷高溫燒制後只留下葉脈,看似殘破的紋路,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脫去舊體,得悟真純,這也許是吉州窯的藝匠們對於禪,對於茶的看法吧。
金風體露復何言?大道從來絕變遷。
一葉飄空天似水,臨川人喚渡頭船。
----宋白楊法順禪師
這“一葉飄空天似水”,則高度契合吉州窯木葉盞盛滿茶水之後倒映著天空給人的視覺感受。
但是一件優品的木葉盞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燒製成功。吉州窯木葉盞經歷幾經衰敗盛興,燒制技藝一度成為不解之謎。又由於燒制難度大,成品率低,歷來一直是人們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發展
吉州窯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民間窯場之一。它始燒於唐代末年,鼎盛期是從南宋至元代的初、中期,衰落於元代末期。吉州窯所在地雖沒有優質瓷土,但能在產品的種類和裝飾上下功夫,以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立於陶瓷業數百年。吉州窯產品很豐富,有青釉器、印花白釉器、白釉釉上黑褐彩繪器、綠釉器、黑釉器等;裝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有印花、剔花、彩繪、剪紙貼花、堆塑、木葉紋等。其中又以黑瓷最為有名。
吉州窯黑瓷包括虎皮斑、玳瑁、油滴、鷓鴣斑以及上面提到的剪紙和木葉等。中國黑瓷在日本又稱天目。相傳宋、元時期,在中國留學的日本人把從浙江天目山得到的福建建窯黑釉瓷盞帶回國去,遂稱之為天目。日本人按不同的花紋和色澤把黑瓷分為油天目、玳瑁天目、木葉天目、珠光天目等。他們還把日本自己燒的黑瓷稱為瀨戶天目,朝鮮燒的黑瓷稱為高麗天目。由於日本學者對中國古陶瓷素有研究,致使中國學者引用其觀點、稱呼時亦稱黑釉為天目。
這件木葉紋盞,體現了吉州窯的特有風格。製作時,先在胎上施一層黑釉,然後在經過特殊處理的樹葉上施一層淡釉,再把樹葉貼在黑瓷坯體上,燒成後即成為木葉紋。木葉有半葉、一葉,也有二、三葉疊加。所用葉子有人認為是桑葉,也有人認為是菩提樹葉。經過這樣加工過的黑釉碗,有一種質樸的野趣。這種製作工藝很少流傳下來,對於它的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