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烘糕

合肥烘糕

合肥烘糕為安徽省合肥地區地方傳統糕類名點,被譽為合肥糕點族中的“四大名旦”之一。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烘糕金黃油潤,疏鬆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

簡介

配製講究

合肥烘糕為傳統名點,被譽為合肥糕點族中的“四大名旦”之一。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合肥四大傳統特產,歷來被人們用作待客和饋贈的禮品。

獨特品種

合肥生產的烘糕,色潔白,酥脆可口,清香味美,是糯米製品中獨具特色的品種。

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它具有香、甜、酥,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值得一提的是,生產四大名點的百年老店“張順興號”,榮獲國內貿易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銅牌,祝願它青春煥發,再創輝煌。

歷史沿革

歷史

合肥烘糕 合肥烘糕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被朱任為先鋒,為了籌辦乾糧,張到合肥,特製一種大“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因此士氣大振,擊敗元軍,奪取採石天險。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特點

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它的主要特點是香、甜、酥,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寸金的特點是表層脆而芯酥軟,粗細勻稱,全身白淨,軟不粘牙,入口香甜,甜味純正,經久悠長。白切的特點是乳白透明,片薄甜脆,因拌有芝麻,故香、甜、脆三味俱佳,而成為優質名點。值得一提的是,生產四大名點的百年老店“張順興號”,前不久榮獲了國內貿易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銅牌,祝願它青春煥發,再創輝煌。

歷史文化

合肥烘糕 合肥烘糕

說起烘糕的由來,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著一位翁氏人家,翁媳的男人從軍在外,家裡就剩下其和老婆婆二人。因時局動盪,田地歉收,日子甚不好過。為了照顧好老婆婆,翁媳只好常到野外挖野菜充飢。翁老太見生活如此困苦,想到兒子在外,是死是活沒有準定,自己又年逾耳順,死多活少,不忍再拖累兒媳。一日,翁老太將兒媳叫到跟前,好心規勸兒媳改嫁,另謀生路。然翁媳是個賢媳良婦,執意不從。 無奈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翁老太因焦兒憐媳,漸漸病倒。為了侍候好翁老太,翁媳日日想方設法,忙吃送喝,悉心料理。為了使翁老太能開胃口,一日,翁媳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食糖,放在一起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煎烤,待焦黃酥脆後,盛起送到翁老太面前。翁老太聞此香味,胃口頓開,邊品嘗邊問翁媳道:“這是哄糕(哄糕,即這是什麼糕)?”翁媳為了讓翁老太高興,便隨口付和了句:“這是烘糕。”由此,就有了“烘糕”。 卻說這翁老太嘴嘗烘糕,心裡卻記掛著兒子,便有意將烘糕節存些在罐子裡:一來好讓兒子回來後能嘗到烘糕,二來也是要告訴兒子,其在外時,媳婦對其照料得很好。 過了一些時候,金兵終被岳家軍打敗。一日,岳家軍將領劉琦領兵路經翁老太家門口,翁老太一時高興,叫翁媳攙起,拿著其存放的烘糕慰勞抗金將士。因烘糕香脆且甜,將士們嘗後均交口稱讚,從此烘糕的名子就被傳開了。 後來,合肥民間糕點師將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進,做成小長方形薄片糕點,這就是流傳的“烘糕”。

製作方法

合肥烘糕 合肥烘糕

原料配方:白糖18.85公斤,糯米28.7公斤,化豬油1.65公斤,飴糖0.8公斤

製作方法:

(1)制粉:選優質糯米用溫水(以不燙手為宜)淘洗乾淨,再用85~95℃的熱水潑灑,翻拌均勻,等“收汗”後將米磨成米粉。

(2)潮粉:選擇通風良好,比較潮濕的地板,以篾席作墊,將糯米粉平攤在上面,進行攤粉吸潮。攤粉厚度以5厘米為宜。要求勤翻拌,粉子不結塊,上潮均勻,不霉不變質,以手捏成團,抖動即散為度。

(3)熬糖打砂:將白糖溶化加入飴糖、化油熬制,用手粘成絲狀即可。然後趁熱充分攪拌,使糖液翻砂,即成細砂糖。或將白糖加工成糖粉,加入清水、化油、調成乾稠的糖漿亦可。

(4)拌糖、蒸糕:將潮粉與細砂糖混合,用木製擀筒擀均勻,裝入錫制糕盆內,再放入鍋內蒸至不軟、不硬、不散的程度。

(5)切片、烘烤:將蒸好的糕坯取出,放在麵粉內靜置16小時(稱養坯),然後切片,烘烤,即為成品。

質量標準:

規格:厚薄均勻,無缺角掉邊現象。

色澤:色白、微黃。

組織:酥脆細膩,不翻粗。

口味:酥脆化渣,香甜透口,有糯米的清香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