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文化志

國運昌,文化興,國運衰,則文化衰。 文化的曲折,也是國家發展的曲折;文化的繁榮,正是國運昌盛的標誌。 社會進步,政治文明,經濟騰飛,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進入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

《合水文化志》概述

合水,地處隴東黃土高原腹地,子午嶺橫亘南北,馬蓮河徑流東西,是甘肅最東邊的一個縣份。古稱蟠蛟,自隋唐建縣,歷經宋、元、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文化源遠流長。黃河象舉世聞名,古石刻載譽隴上,秦直道滄桑千年。古寺古塔、石佛洞窟,遍及境內;奇山異水,人文勝景,隨處可見。合水又是革命老區,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先輩在此浴血奮戰,足跡歷歷,太白起義,包家寨會議,倒水灣整編,遺蹟猶存。歷史文化、民間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構成了合水文化的主體,它們的種子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開花結果,繁衍生息。
然而,又因地處偏僻、封閉,遠離京華及中原文化中心;更兼長期封建統治,人民貧窮,文化閉塞,文化的承傳及交流卻長期滯後。大量的文物古蹟、文化珍品,埋沒於歷史的荒煙蔓草之中;一些民間藝術精華無字可考,無文可記,僅靠口傳心記,有些已經斷代滅絕;許多遺蹟古蹤也隨著世事的滄桑,物是人非,已無跡可尋。千餘年來,煌煌文化載於史鑑者,僅有清乾隆年間合水知縣陶奕曾編的《合水縣誌》,十餘萬言,所記文化事略或斷章殘片,或浮光掠影,或寥寥數語,簡而概之,難成體統。
——往事越千年,回眸文化蹤跡,備述文化缺損,說來令人遺憾唏噓!
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做主,百廢俱興,文化復甦。五十年代,合水文化場館、劇團、影院,各類機構相繼成立,文化設施初具規模,活動得以積極開展,民眾文化、民間文化緊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相繼活躍,一展新姿。革命文化、革命遺蹟也得以保護、開發。各類文化生機煥發,出現了復甦革新的大好局面。然而,好景不長。六十年代中期,一場“文革”,又使剛露生機的文化陷入低谷。文化機構或被兼併或解散,文藝團體打上了“革命”的標籤;文物、古蹟被掛上“封建迷信”的招牌,古廟古寺被打砸摧毀殆盡;剪紙、繪畫、刺繡等民間藝術,等同於“封建毒素”;文藝創作主張“三突出”,塑造“高大全”;戲劇演出突出政治,全縣人民只看“樣板戲”。一切文化生活陷入狂熱的政治鬥爭中,文化在變態的境遇中遭受著空前的劫難。七十年代末期,隨著撥亂反正、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等一系列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政治變革,瀕臨毀滅的文化,又開始復甦了。尤其是九十年代直至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合水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大力實施項目拉動、工業突破、特色富民、城鎮帶動、科教興縣“五大戰略”,使經濟騰飛,文化百花齊放,萬象更新,漸入繁榮。突出文化產業開發,挖掘旅遊資源,建成了秦直古道山莊、黃河象出土遺址、隴東古石刻博物館、樂蟠文化廣場、夏家溝森林公園、友蘭書院等大型文化設施,服務水平逐年提高,接待能力不斷加強。各類文化產業公司如雨後春筍,相繼誕生,香包、刺繡、剪紙、皮影、雕塑等民間工藝的開發生產,已形成了產業化,已產生了相當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應。文藝創作日漸繁榮,各類文藝人才脫穎而出;詩歌、散文、小說頻頻見報,個人著述,年年出新;《黃河象》文藝期刊應運而生;書法、繪畫藝術,新人輩出,作品或展或獎,省市有名。各級各類文藝展演緊緊圍繞縣上中心工作,配合節慶,蓬勃開展;戲劇演出推陳出新,既有傳統曲目,又有新創作品,戲劇人才在省市演出中頻頻獲獎;民眾文化日益活躍,演唱團、老年藝術團、自樂班唱紅了城鄉,圍繞元宵節、端午節、香包節、金秋廣場文化節的民眾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盛況空前。民間文學得以開發整理,《合水民間故事》等三套集成,結集出版並產生廣泛的影響;民間美術、音樂、舞蹈、曲藝也不斷得到開發、承傳和保護,合水麵塑等被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文化旅遊也不斷拓展,歷史文化、農耕文化、革命文化的開發與挖掘,有望成為合水經濟新的增長亮點!
——匆匆六十年,政治歷經變革,文化發展幾遇曲折,述來令人感慨,也令人振奮!
國運昌,文化興,國運衰,則文化衰。政治的興衰常常決定著文化的榮枯。一部文化史略,也常能折射出一國一境所走過的印跡。文化的曲折,也是國家發展的曲折;文化的繁榮,正是國運昌盛的標誌。新世紀,新時代,合水趁著嶄新的機遇,謀求發展,振興縣域。社會進步,政治文明,經濟騰飛,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進入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逢盛世而修志,遇太平而歡歌。正逢新《合水縣誌》出版之際,又遇全市續編文化史志,順時應勢,緊抓契機,我們編輯了《合水文化志》(草稿),對千年以來合水文化的發展粗淺鉤沉,聊述概略,整理成冊。一者對過去文化的發展做一段小結,挖掘整理,存留記憶;二者促來者,勵後人,藉以傳承文化,使文化源遠流長,代有傳人,為建設更加文明、進步、富裕、和諧的新合水而努力奮鬥。
是為概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