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縣誌

合水縣誌

《合水縣誌》是2007年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合水縣誌》

《合水縣誌(套裝上下卷)》內容簡介:合水,其名肇於隋,其地劃於唐,其治立於宋,已有1400多年建置史。合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山川塬相間,子午嶺斜貫南北,自然風光宜人,生態環境良好,被譽為“黃河象故里、古石刻之鄉”。

1973年在板橋出土的黃河劍齒象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骨骼最大、個體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華嚴寺、翠峰寺等八處佛教聖地,蓮花寺、千佛砭等石窟以及秦直道、塔兒灣石雕造像塔、“碧落霞天”等遺蹟,見證了合水燦爛的歷史文化。合水是一方紅色熱土,劉志丹領導的“太白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隴東地區對國民黨軍閥統治的第一槍;倒水灣軍事整編,開啟了陝甘邊區游擊戰爭的序幕;包家寨會議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為發展壯大紅軍和紅色政權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史稱“西北革命史上的遵義會議”。1933年成立的葫蘆河黨支部是合水境內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在革命戰爭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合水浴血奮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眾多革命風雲人物名垂千秋,永載史冊;合水人民踴躍擁軍支前,奮勇參軍參戰,光輝事跡可歌可泣。新中國建立後,舍水經濟社會又好叉快發展,舊貌換新顏,人民安居樂業,前景令人振奮。

目錄

《合水縣誌·上卷》目錄:

概述

大事記

建置志

地理志

農業志

軍事志

科教文衛志

民俗志

人物誌

附錄

序言

合水,其名肇於隋,其地劃於唐,其治立於宋,已有1400多年建置史。合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山川塬相間,子午嶺斜貫南北,自然風光宜人,生態環境良好,被譽為“黃河象故里、古石刻之鄉”。1973年在板橋出土的黃河劍齒象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骨骼最大、個體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華嚴寺、翠峰寺等八處佛教聖地,蓮花寺、千佛砭等石窟以及秦直道、塔兒灣石雕造像塔、“碧落霞天”等遺蹟,見證了合水燦爛的歷史文化。合水是一方紅色熱土,劉志丹領導的“太白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隴東地區對國民黨軍閥統治的第一槍;倒水灣軍事整編,開啟了陝甘邊區游擊戰爭的序幕;包家寨會議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為發展壯大紅軍和紅色政權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史稱“西北革命史上的遵義會議”。1933年成立的葫蘆河黨支部是合水境內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在革命戰爭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合水浴血奮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眾多革命風雲人物名垂千秋,永載史冊;合水人民踴躍擁軍支前,奮勇參軍參戰,光輝事跡可歌可泣。新中國建立後,舍水經濟社會又好叉快發展,舊貌換新顏,人民安居樂業,前景令人振奮。

後記

合水建縣千餘年來,只有清代乾隆年間知縣陶奕曾所著一部縣誌傳世,此後200餘年來未曾出版新的縣誌。

1981年2月,合水縣遵照上級部署,成立了縣誌編寫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醜公元任組長,組建了20餘名的編寫班子,經全體成員4年筆耕,廣采資料,認真編寫,五易志稿,於1985年7月基本完稿,下限時間為1980年。當年10月,縣委、縣政府決定下限時間延至1985年底。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梁啟明為主任的編委會,由楊憲法任主編,復經兩稿,於1987年11月定稿。於1988年7月由陝西省岐山彩印廠印刷1700冊。縣誌印成後發現部分內容失真,且文字錯誤較多,縣委、縣政府立即決定禁止發行,銷毀重修。1990年7月,組成了以縣委副書記謝峰為組長的縣誌修訂小組,重新組織人員修訂,主編唐先明,修訂工作延續了幾年時間。1997年12月,由縣委副書記趙秀茹任縣誌修訂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唐先明等人繼續修訂。按照全國地方志辦公室要求,第二輪修志已經開始,縣委、縣政府於2005年7月決定將縣誌下限時間延伸20年,至2005年底。成立了以縣委書記黃占俊為組長的編纂領導小組、副書記李崇暄和宣傳部長馬升明負責開展日常工作,組成了以趙鴻藻為主編的12人編輯部,召開了全縣各部門領導參加的動員大會,要求各部門提供資料,由編輯人員分工承擔編寫任務。此次縣誌編寫工作基本堅持原有框架,對原稿進行了全面修改,糾錯補漏,刪繁增簡,續寫1986-2005年內容。到2006年6月完成初稿呈送縣上領導審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