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
所謂“年例”,即“年年有例”,是粵西地區特有的民間風俗,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
流傳歷史
據《茂名市志》記載:“‘年例’唯粵西鑒江、羅江兩江流域的村落所獨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年例’是當地民間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
1.據《茂名市志》記載:“‘年例’唯粵西鑒江、羅江兩江流域的村落所獨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年例’是當地民間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
六七十年代曾一度中斷,上世紀80年代又流行起來。每個地方做“年例”的時間不盡相同,從正月初二到年底都有,一般一天,有的兩三天。每逢“年例”,村里都張燈結彩,鑼鼓喧天,每家每戶都大擺筵席,邀請親朋好友來吃喝玩樂,晚上村里放電影,做大戲,放煙花,整條村沉浸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
傳統的“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這是人們美好的願望!還有游神、游燈、點燈、打醮、舞獅、舞龍、做大戲、鬼仔戲等慶祝活動。在古代,人們的生產力極低,對大自然的駕馭能力很弱,因此,對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
“年例”依然在繼續過,敬神的色彩依然很濃,但是“年例”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神而過,逐步演變成探親訪友的社交活動,成為一種溝通和交流的文化載體,辛苦一年的農民高興熱鬧幾天,聚聚情誼,交流信息。
“年例”一般有三天,頭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從“起年例”到“年例尾”,貫穿始終的是大吃大喝和一連串的迷信活動。家家戶戶用雞,豬肉,魚做成一副“三牲”擺在一起供“菩薩”享用,名之曰“擺忠”。之後是放鞭炮,鞭炮聲伴著鑼鼓聲,不絕於耳,場面壯觀。第二天是菩薩出遊巡門,人們這天擺的是生果素菜,一個道士,揚著一把生鏽的“利劍”,一路上口念念有詞,陪著菩薩共舞,場面滑稽熱鬧。此時有花燈展賞,有木偶延長,有電影公映,有煙花燃放。甚至有勇士比武,醒獅獻藝或粵劇上演。他們各占一方,各行其道,龐雜而相對有序,獨立而相對統一。
客人既可各擇喜好,又無需四處奔走,轉身變項,移步換景,瀏覽細賞相當方便。“年例尾”那天早上,火燒紙船,菩薩回廟,一年的年例也隨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