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簡介
此匾額屬四牌樓匾額之一,為明朝侍郎魏應嘉立。興化除有東城門口“成氏大司馬府”外,還有一座“魏司馬府”,在邑廟東,今已廢。是明朝天啟年間兵部左侍郎魏應嘉的故宅。十年文革間,“右省名卿”的匾額隨同興化四牌樓一齊被毀,今匾系當代書法家徐本一先生於1990年親書重立。徐本一先生時任中國書協理事、湖北省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魏應嘉簡介
魏應嘉,字賓吾,萬曆卅二年(1604)進士,歷官汝南府推官、兵、刑、吏科給事中、主內計、太常卿、大理卿、太僕寺卿直至兵部左侍郎。因其歷官明代萬曆、泰昌、天啟三朝(世),先後擔任九種官職(卿),故被譽為“三世九卿”,於天啟年間立坊於城隍廟橋南(今文林國小巷北),其坊與南去的大學士吳甡“清朝侍御”坊、知州袁孟龍一門“父子兄弟科第”坊及南城門成直線南北貫行。今皆圮。後立匾懸四牌樓上,匾曰“右省名卿”。“右省”即指兵部。源於唐宋設尚書省,下轄六部,左丞轄吏、戶、禮,稱為左省;右丞轄兵、刑、工,稱為右省,故名。卿,指高官,非指九卿之卿。
學術成就
魏應嘉精研理學,著有《綱目纂元》、《五雲館會藝》、《雙鶴軒奏議》,曾襄纂《泰州州志》、為興化八字橋撰碑記。天啟年間在任時,也曾迎合魏忠賢撰成《夥壞邊疆錄》1卷,此書盡列天啟年間不肯依附於魏黨的朝臣名單,成為《東林同志錄》的姊妹篇。有《明季野史彙編》本和《正覺樓叢刻本》存世,又被《四庫》收目,並作了極辛辣的評介,成為魏應嘉一生中的敗筆。
歷史溯源
魏應嘉自萬曆至天啟初,為官清廉正直。初仕汝南府推官,即出手不凡,擒拿當地一名勾結官府、荼毒鄉民的巨豪,不理同僚和上司的說情,就地正法,被稱為“鐵面”。在任兵、刑科給諫和吏科都給諫時,敢於直言,對經國大事侃侃而論。是有名氣的直臣。明朝萬曆後期至天啟初,曾出現“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圍繞著三大案的鬥爭,是是非非,反反覆覆,直延續至明朝敗滅。魏應嘉身為諫臣,確曾於天啟初年與朝中清流同氣相求,疏陳三大案事,彈劾寺宦權奸,有名於時。
天啟皇帝朱由校是一個與其祖父萬曆朱翊鈞同樣昏庸的君主,立位不久,即因其乳母客氏的關係,重用魏忠賢,使魏忠賢獨攬朝政大權,翻了三大案的案,編造《三朝要典》,制定《東林點將錄》和《東林同志錄》等黑名單,鎮壓東林黨人和朝中正直清流之臣。在此期間,興化藉的禮部尚書李思誠、御史吳甡、科臣解學龍等人先後被罷官削籍,而魏應嘉卻以與魏忠賢同姓的關係,官運亨通,徑直提升,直至兵部左侍郎。
對魏忠賢的拉攏羅致,魏應嘉深感羞愧,天啟後期,堅決辭官歸里,歸時方40歲上下。歸後,里居三十年,深居簡出。後崇禎即位,查究閹黨,起復故官。對魏應嘉不予追究,賜了一塊“聖世榮封”的匾額,但也“竟不復起”。
魏應嘉歸後在魏府正門上親撰“唐傳諫草,宋列儒林”的門聯,用以傳渝後世。告誡子孫後裔要以唐朝魏徵、宋代魏了翁為楷模,正身立人,正氣為官。魏姓系興化“八大家”之一的顯姓望族,魏應嘉以後果然代有才人,出了很多良臣名宦、詩人畫家、學者名流。
魏應嘉歸里後憐貧恤孤,性孝友,為里閭稱道。崇禎初年,歲大飢。魏應嘉親詣州府請賑,並帶頭將自己的官帔、金帶換成糧食賑濟災民。卒後葬本邑得勝湖東畔,晚明大學士吳甡為之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