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歷程
二戰結束之後,出於史達林同志對大艦隊的偏好,因為二戰中止的大艦隊計畫再次被提上日程。當然,計畫中的各型艦的設計方案都作了修改,其中的大艦包括24號計畫(蘇維埃級戰列艦)和82號計畫(史達林格勒級戰列巡洋艦)。其中24號計畫是對23號計畫的修改,82號計畫雖然與69號計畫(喀琅施塔得級)相似,但修改自69號計畫的82型方案遭到了造船工程技術人員的否定,而被迫決定設計一個全新的82號方案。在最初軍艦中心研究員提供方案中相當一部分考慮採用220mm主炮的設計,但太平洋艦隊司令 I·S·尤馬舍夫提出,既然已經成為了這樣一艘“有重裝甲防護的大型軍艦”索性就應該換裝比220mm更大的艦炮“,這個提議幾乎立刻被最高領袖所重視。1947年年初的政治局特別會議上史達林再次執著的提出,要讓82工程上305mm炮。新方案於1948年被史達林再度否決,提出了將航速上升至35.5節的要求,因此該級艦有著異乎尋常的高設計航速(甚至超過了作為輕巡洋艦的斯維爾德洛夫級),計畫安裝的1948年式305mm炮設計性能相當出色,具有較強的火力,但裝甲較為薄弱,並且加強了防空火力。由於24型戰列艦的研製工作在1952年終止,因此82型戰列巡洋艦成為史達林生前位於首要第一位的造艦計畫。
該級艦由L.V.季科維奇擔任總設計師。第一艘“史達林格勒”號於1952年在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開工,計畫在1953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節)下水,第二艘“莫斯科”號安排在列寧格勒建造、第三艘“喀琅施塔得”號在莫洛托夫斯克建造。但到1953年,隨著史達林的逝世和赫魯雪夫的上台,大艦的厄運隨之降臨。在赫魯雪夫“大艦無用論”的作祟之下,所有在建的大艦計畫全部被中止,24號計畫永遠停在了紙面上,史達林格勒級也在所難免。1953年4月23日運輸和重型機械製造部門接到關於全面停止82型的建造工程的命令,這時船體建造已經全部完成,並鋪設上了裝甲,開始進行主要機械部件(動力系統)的安裝工作。對首艦來說除了外包的一些部件外已經全部完成。雖然“史達林格勒”號在1954年勉強下了水,但還是於1955年5月23日被拆毀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也許是戈爾什科夫為保存大艦所作的努力,該級艦作了一定的修改,計畫改裝上P-5飛彈(SS-N-3)以滿足赫魯雪夫對飛彈的偏好(82R計畫)。這個方案一度得以執行,三號艦“喀琅施塔得”號被允許按照82R的方案建造,可是好景不長,赫魯雪夫很快就看穿了戈爾什科夫的詭計,這最後一艘也沒能逃脫宿命,和二號艦“莫斯科”號一樣被拆毀在船台上。除了首艦“史達林格勒”號的一個隔艙外,拆卸下的隔艙被用來做火力打擊下的裝甲強度和防雷保護裝置試驗。蘇聯建造大艦巨炮無畏型戰艦最後的嘗試就這樣結束了。
建造情況
“史達林格勒”號:1952年12月5日開工,尼古拉耶夫船廠。1953年計畫中止。1954年下水。1955年5月23日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被拆毀。
“莫斯科”號:1952年11月開工,波羅的海船廠。1953年計畫中止,未下水。在船台上被拆毀。
“喀琅施塔得”號(82R計畫):1955年5月開工,同年計畫中止。未下水。在船台上被拆毀。
(四號艦未命名):該艦僅提出了計畫,沒有開工,1953年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