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郵政

台灣郵政由“交通部”下設的“郵政總局”經營管理。“郵政總局”下設北、中、南三區“郵政管理局”及“郵政儲金匯業局”。在各區“郵政管理局”之下,設立各級郵局、支局等,另設有委託民間代辦的郵政所和代售處等機構。到1997年底,台灣有郵政機構13961處(1996年最多,為14638處),平均每一局服務面積為30平方千米,平均服務人口1.7萬人。台灣郵政業務範圍主要有信函、包裹收寄與投遞、儲金、匯兌與簡易人壽保險等。

發展

在信函、包裹等投遞方面,台灣不斷推動“郵務處理機械化”,實施快捷郵政服務編號網,加快郵遞。1984年10月10日,台北市等20個地區創辦省內郵件快遞業務,此後逐漸擴大快遞地區。同時,台灣積極發展國際郵件快遞業務,先後與香港、荷蘭、英國、法國、新加坡、美國、南非、韓國、澳大利亞、瑞士、日本、馬來西亞、德國、加拿大、盧森堡、泰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互換快遞郵件。

1985年7月1日起,台灣實施五位數郵遞快件郵政編號網。前三位為鄉、鎮、市、區的行政區編號,後兩位數為投遞區段編號。90年代始,台灣加速實現郵件處理自動化,積極推廣傳真郵件業務,自1991年1月起受理公眾交寄傳真郵件,同年6月29日起已在台灣全面展開。同時,1991年,台灣制訂“郵遞區號制度改進方案”,修訂原五位數碼郵遞區號書寫方式,並自同年2月1日起實施。

台灣郵政金融業務範圍不斷擴大,並不斷發展儲匯業務電腦化。台灣已陸續開放以媒體轉賬方式代發勞保局各項保險支付、代發現金股利以及繳退綜合所得稅等,金融業務範圍日趨勢靈活與擴大。90年代初起,台灣陸續推動實施儲匯電腦聯線、郵件處理自動化、視窗服務設施自動化與郵務資訊自動化四大目標,建設現代化的郵政業務營運體系。

成就

50多年來,台灣的信函與包裹郵遞成倍增加,並沒有因現化通信手段的發展而有所改變。1952年時,信函收寄業務量為6229萬件,1981年增至10億件,2002年達28.8億件;同期,包裹業務量也從43萬件分別增至921萬件與2000年的1729萬件,此後因故大幅下降,2002年只有797萬件。其中,信函與包裹收寄以水、陸投遞為主,航空為輔。在包裹投遞方面,1982年以後島內不再使用航空投遞;在國際包裹投遞方面,1972年起,航空投遞則超過水、陸投遞,成為主要投遞方式。

郵政儲金業務包括存簿儲金、劃拔儲金、支票儲金、儲金郵票及懸賬儲金等5項活期儲金以及整存整付、零存整付、分期付息、整存零付及定額存單等5項定期儲金。1952年,郵政儲金存款2.2億元新台幣,結存餘額2976萬元新台幣;2002年分別達到7.5萬億元新台幣與3.1萬億元新台幣。

郵政部門在匯兌與保險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1952年,開出匯票金額與兌付金額均為2.5億元新台幣;2002年則分別達10353億元新台幣與5580億元新台幣。1952年,郵政簡易人壽保險月保險費為7325新台幣,投保額計399萬新台幣;2002年則分別達到81億元新台幣與6922億元新台幣。

台灣郵政大事記

1888年

大清台灣郵政局郵票“龍馬郵票”紅20文 大清台灣郵政局郵票“龍馬郵票”紅20文

3月22日台灣巡撫劉銘傳改革台灣省郵驛制度,改驛為郵,設總站、正站、腰站、傍站四種,全島共43站。創辦為官商民服務的近代地方郵政,並發行了郵票,這是我國第一個地區性郵政。同時頒布《台灣郵政章程》,文報局是清代專門遞送駐外使臣的往來文報的機構。1888年台灣文報局改為台灣郵政總局,設在台北,統管全省郵政。(內地文報局於1914年停辦。)發行郵票二種:台灣郵票,無面值,專供公務貼用;郵政商票,專供商民貼用,按郵程和郵件重量計費。

台灣地方郵政在英國威金生公司用雕刻凹版印製龍馬圖郵票,一套2枚,面值制錢20文,但未使用。後用作火車票。

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台灣與澎湖列島被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反對割讓,成立“台灣民主國”抗日政權。台灣守軍將領劉永福於同年7月31日創辦辦灣民主國郵政,發行以虎為圖案的郵票,通稱“獨虎圖郵票”。10月台南淪陷,郵政被迫關閉

1929年

台灣陳其昌、楊俊仁發起成立台北郵券俱樂部。

1940年

台灣台南東亞郵票會成立,發起人為施有政、賴建銘、陳志春等人。

11月4日中華郵政將日本在台灣售用的日本郵票加蓋“中華民國台灣省”字樣後繼續售用。後又相繼發行“限台灣貼用”郵票。

1947年

4月30日中華郵政發行“限台灣省用”郵資明信片。

7月3日中華郵政調整台灣郵資。

1953年

8月9日台灣“中國集郵協會”成立,吳樂園出任總幹事。

1966年

3月20日台灣郵政博物館正式創立,初設於台北市新店,於1984年遷至台北市重慶南路。該館除收藏、陳列有關郵政、郵票及資料外,還經常舉辦各種集郵活動。

1978年

台灣開辦海外快捷郵件業務。

1981年

10月晏星編著《圖解郵票辭典》由台灣蓬萊出版社出版。

1984年

開辦台灣省內快捷郵件業務。

1987年

3月發行《快捷郵件》宣傳郵票一套。

1988年

3月22日,台灣郵政當局宣布撤銷不準投遞大陸來台信件的禁令。

4月18日,台灣開始實施《對大陸通信辦法》,兩岸開始通過香港間接通信,中斷40年的海峽兩岸集郵交往開始逐漸恢復。

9月5日國際集郵聯合會接納中國台北集郵協會為會員。

1989年

8月7日亞洲集郵聯合會接納中國台北集郵協會為會員。

8月12日中華全國集郵展覽在北京舉辦。台灣集郵家的郵集應邀展出。郵電部為郵展發行郵票小型張1枚。

台灣郵政當局簡化寄大陸信件手續,中止紅十字會傳遞工作,寄件人直接可以向郵局交寄,只需貼足10元台灣郵票;寫明寄件人姓名、地址即可。這次簡化手續開始執行的日期是1989年6月10日。

1991年

10月11日全國集郵聯在中山市召開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集郵學術討論會,台灣澳集郵家出席並發表論文。

10月15日福建莆田市郵協與台灣台北市華夏集郵協會聯合舉辦海峽兩岸紀念媽祖集郵展覽。

1993年

3月26日海峽兩岸首屆郵票大展在台灣展出。

9月2日台灣海峽兩岸郵史研究會成員一行10人赴北京、杭州、上海、廣州等地旅行訪問並同集郵界人士進行座談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