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來源
日本管理大師遠藤功的著作《可視力——實現可視化管理的5種方法》,林琳譯,中信出版社2007年出版
什麼是可視力
何謂“問題”“問題”就是差距,現狀與標準/基準的距離是一般問題,而與理想狀態的距離是高層次問題。如果員工能解決一般問題,可以保證公司正常運轉,不出現大問題,但是如果想在同類公司中展現出競爭力,就必須努力實現高層次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關於標準。比如發貨期定的是5天,但實際情況是在訂單發下之後7、8天才發出。5和7、8的差距是1、2天,這就是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制定5天這個標準,每個員工可能對發貨期的理解不一樣,有人覺得8天已經很快了,有人又覺得3天才說得過去,這樣一來,很多問題就會被個人不同的認識遮掩掉。所以,對於企業來說,嚴格精細的標準是很重要的,它能使問題浮出水面。
關於理想狀態。這需要現場人員的“問題設定能力”。因為有了標準以後,這件事情到底還能做成多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和現場環境、資源,以及參與人員的創新和想像力息息相關,才能設定出理想狀態,發現差距,找到問題,尋求解決辦法。因此,一個企業要想在同類中脫穎而出,必須磨練員工這種能動的尋找高層次問題的“問題設定能力”可視化的力量可視化的本來意思是“使問題變得看得見”
對於普通人來說“看得見”的狀態也許太理所當然了,導致平時不會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涵義
人的視覺可以說是引發行動的導火索
若要讓人行動起來,首先要想盡辦法讓其知道這個行動的意義和必要性,在傳達必須的信息並說服對方之後誘發其採取行動。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溝通做得好與壞是能否讓人行動起來的關鍵。但是能讓人行動起來的並非只有溝通這一個方法,人本來就具有對事物作出判斷,採取適當行動的能力。只要將問題暴露在實現中,不需要誰來講大道理,人也會自己判斷採取行動——我們不能忽視人的能動性的一面
因此,在誘發人的行動的過程中,不隱藏問題、使事物隨時處在看得見的狀態時很重要的,激發人本來持有的責任感和能動性,依靠視覺衝擊誘發其自覺行動——這就是可視化的本質“看得見”而不僅僅是“看”
“只要將各種信息公開化,就能實現可視化”是一個誤解
可視化在廣義上確實是將信息共有,讓更多的人共享信息。但是應該注意到這個前提是——對方有自己去看的意識
可視化的基礎是:不論對方有沒有自己去看的意識,都要創造出各種實施手段和使問題“跳進眼睛裡”的環境
因此用可視化而不是看這個詞,是指“當問題跳進眼睛裡時會能動地採取行動”這個接近動物本能的人的行為,這就是可視化的本質
“創造出跳進眼睛的環境”與“希望對方自己去看的意識”,這兩個出發點是導致信息共享成敗的關鍵
後者至多實現依存於人的意識的可視化,而並不是即使不想主動去看都能看到的、真正意義上的可視化
可視化原來的目的是在創造可視化的過程中,磨練每一個員工的“感受度”,從而培養出隊變化高度敏感的員工,培養出如此不依存於“看得見”的東西,而更能主動找尋“一般人看不見的問題”的員工,這就是可視化的終極目標
完成計畫的PDCA和解決問題的PDCA
完成計畫的PDCA在管理中完成計畫的PDCA套用很廣,即
計畫(Plan)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畫的制定;
執行(Do)具體運作,實現計畫中的內容;
檢查(Check)總結執行計畫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
行動(Action)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並予以標準化,或制定作業指導書,便於以後工作時遵循;對於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以免重現。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可視化套用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有一個PDCA的循環上升過程,即
發現問題(Problem):感知執行緒發生的異常情況與問題(標準、理想)
將問題可視化(Display):向所有相關人員公布異常與問題
解決問題(Clear):商討解決辦法
確認(Acknowledge):問題是否得到解決 ,解決效果如何?
在管理過程中,上述兩個過程可以結合起來,起到更大的效果,如圖:
構建可視化系統
問題的可視化異常、差距、跡象(前二者出現之前的蛛絲馬跡)、真正原因、效果的可視化
狀況的可視化基準(標準,應該是什麼樣子)、階段(計畫型,目標&計畫;資源型,實行計畫達成結果所必須的經營資源處於何種狀況)的可視化
顧客的可視化顧客之聲的可視化、對顧客而言的可視化
智慧的可視化個人智慧、集體經驗的可視化
經營的可視化必須“看見”的信息
信號信息異常、跡象、差距、效果(是否得到解決、完成情況等)
支援信息能幫助解決特定問題的信息
基礎信息不只是為了解決某一個特定問題,而是為了幫助發現和解決問題必須收集的更全面、更有涵蓋性的信息及數據
好的可視化
好的可視化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對公司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1)促進員工問題設定能力的提升,提高員工的問題敏銳度(2)促進企業中的交流對話
(3)促進員工的思考
(4)促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