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是由孔令鋒撰寫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的書籍,本書在理論方面的突破與創新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介紹了可持續發展實施的歷史與現狀,明確指出推行可持續發展模式所引發的利益格局的變動、利益矛盾的叢生,以及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是可持續發展難以順利實施的根本癥結所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本書在理論方面的突破與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介紹了可持續發展實施的歷史與現狀,明確指出推行可持續發展模式所引發的利益格局的變動、利益矛盾的叢生,以及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是可持續發展難以順利實施的根本癥結所在。第二,在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系統回顧和精確提煉的基礎上,對人口、資源、環境這些被認為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全面反思和客觀分析,指出這三大問題只是不可持續發展的表現,而導致不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肇因是隱藏於這三個問題背後的利益矛盾,進而揭示了可持續發展中經濟利益矛盾的主要特徵及其類型,並從利己利他的倫理學角度,探討了可持續發展實現過程中利益矛盾解決的可能性,從經濟成長與代際公平的經濟學角度,探討了可持續發展實現的現實途徑。第三,通過對市場與政府基本功能的考察,指出市場實際上是一種自發地對利益矛盾進行初始協調的機制,而政府則是一種人為地對利益矛盾進行再次協調的機制,從本質上看,兩者都是協調利益矛盾的社會工具。在這種認識指導下,從多個角度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市場、政府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論證了市場與可持續發展的相容性與衝突性,闡明了政府在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過程中應扮演的角色和應發揮的作用,並對在可持續發展實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市場失靈”與“政府失效”進行了深入探討。第四,從克服“市場失靈”與“政府失效”、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的角度,首創性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機制”理論,闡述了治理機制的內涵、主要內容和特徵,認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機制是將市場與政府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克服兩者的內在缺陷、更好地協調利益矛盾的關鍵,並就如何構建這一機制進行了原則性的闡述。第五,根據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構成要素的類型劃分,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構建條件進行了分析;從繼續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兩個方面,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構建環境進行了探討;並結合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構建原則,對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問題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營運資金管理營運資金管理

目錄

總序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可持續發展中的利益矛盾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與主要內容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的熱點問題分析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的利益矛盾分析

第二章 市場與政府——利益矛盾協調的兩種工具

第一節 市場——“看不見的手”

第二節 政府——“看得見的手”

第三節 發展進程中的市場與政府

第三章 市場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市場與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

第二節 市場與環境保護

第三節 市場與可持續發展中的技術創新

第四節 市場與可持續發展的公平實現

第五節 全面認識市場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政府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實現過程中政府的定位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實現過程中政府的職能

第三節 政府能力與可持續發展

第五章 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機制

第一節 治理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概述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構建原則及其套用

第四節 治理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套用

第六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構建

第一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構建條件

第二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構建環境

第三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構建要點

參考文獻

後記

金典書錄

導論

一、本書研究的理論價值

1987年,聯合國通過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子孫後代發展能力造成損害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下簡稱環發大會)以後,可持續發展思想被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中國也已經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的兩大戰略之一,並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制定中。但是儘管如此,無論是在理論建設還是在實踐推進方面,“可持續發展”自身的發展狀況並不盡如人意,十分需要更為成熟的思考和更加深入的探索。

從溯源角度,《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在世界範圍內流傳最廣的“原著”性定義,具有簡潔性優點,但同時也容易引起爭議,“後代”、“需求”、“發展能力”、“損害”等都是令人難以準確把握的概念。因此,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生態學家、人口學家等都從各自的理解或需要出發對“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更進一步的解釋。據不完全統計,在環發大會以後,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表達達到了170多種。①對一個概念存在多重理解這一現象本身就反映了概念的不成熟,也必然會引發在具體問題上更多的分歧。事實也的確如此。近年來在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內涵、戰略重點、實現途徑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上,國內外學術界的爭論之聲不絕於耳。而且,各種爭議目前已經不單純局限在學術領域,而是擴展和集中到了政治領域。

劉思華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38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