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胡關饒風沙

《古風·胡關饒風沙》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之一。全詩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其主題是批評國無安邊的良策,也無勝任的良將。

作品原文

古風
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⑴。
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⑵。
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⑶。
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⑷。
借問誰凌虐⑸,天驕毒威武⑹。
赫怒我聖皇⑺,勞師事鼙鼓⑻。
陽和變殺氣⑼,發卒騷中土。
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⑽。
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
李牧今不在⑾,邊人飼豺虎。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胡關”二句:謂邊關之地多風沙,歷來蕭條淒涼。胡關,近胡地之關,如雁門、玉門,陽關之類。繞,多。蕭索,淒涼。終,盡。終古,久遠。
⑵戎虜:敵方軍隊。
⑶遺堵:經過戰爭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
⑷“白骨”二句:言白骨堆積如山,遮蔽了草木。橫,充溢。千霜,即千年。古樂府:延年壽千霜。嵯峨,本指山峰高峻,這裡形容白骨堆積如山。榛莽,雜亂叢生的草木。
⑸借問:向人詢問。
⑹天驕:漢朝稱匈奴為“天之驕子”,簡稱天驕。見《漢書·匈奴傳》。
⑺赫怒:發怒。這裡為使動用法,即激怒。
⑻鼙鼓:軍鼓。這裡代指戰爭。
⑼陽和:春天的暖氣。
⑽“安得”句:言怎么能夠從事農業生產呢。農,農事。圃,瓜果菜地。
⑾李牧:戰國時趙國名將。長期駐守代郡、雁門。匈奴小入,佯敗不勝。單于得知,率大兵來攻,李牧為奇陣,張左右軍包抄,大破匈奴十多萬騎兵,單于逃走,後十多年不敢侵擾趙邊城。後秦用反間計,言李牧欲反,趙王遷使趙蔥、顏聚代李牧。牧不受命,被秘密逮捕殺害。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虜趙王遷,遂滅趙。

作品譯文

登臨邊關,胡地風沙漫天,千古以來荒涼蒼茫。
秋風起,樹葉落,草蒼黃,胡兒盡武裝。
大漠孤城空蕩蕩,房屋沒有一堵完整的牆。
草原上白骨染秋霜,支離破碎散布在草莽。
是被誰蹂躪虐殺?都是那些自稱為天之驕子的混蛋。
我朝聖皇勃然大怒,擂起了征伐戰鼓震天響!
和諧社會失去平衡,徵兵活動擾亂了社會的安詳。
三十六萬兵馬,個個流淚別故鄉。
馬上就要去遠方打仗了,家裡的農活誰來乾?
沒有看到過守邊的戰士,你就不知道邊疆苦辛。
往昔的李牧將軍後繼無人啊!導致我邊境居民被虎狼一般的胡人殺得很悽慘!

作品評析

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十四首,當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二句為全詩主旨。
此詩開頭六句寫邊地“蕭索”。風沙肆虐,木落草黃,大漠城空,遺堵無存。這是以景物烘托邊患慘象。“白骨”四句寫千百年來,邊患所造成的慘狀。千年白骨,堆積如山,皆為胡人所為。“赫怒”以下十句寫“勞師”。“赫怒”二句總提;“陽和”二句寫征卒擾民,氣候為之失和;“三十”四句,寫士卒悲就行役;“不見”二句議論,直說“征戍兒”之苦。結尾兩句表達主旨。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像李白像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