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馬古道

古茶馬古道

西雙版納的茶馬驛道,現僅見於勐臘縣易武鄉、象明彝族鄉和景洪市的勐旺鄉,是歷史上內地通往滇南幾大茶山的主要通道。古茶馬驛道,起於如今的思茅市,經納弄壩、黃草壩進入西雙版納的勐旺壩過補遠村而至倚邦;再由倚邦經曼磚達易武。歷史上記為全程8站,共470華里,路面用青石板鋪築。

介紹

古茶馬古道古茶馬古道
西雙版納茶馬驛道,現僅見於勐臘縣易武鄉、象明彝族鄉和景洪市的勐旺鄉,是歷史上內地通往滇南幾大茶山的主要通道。
這條古茶馬驛道,起於如今的思茅市,經納弄壩、黃草壩進入西雙版納的勐旺壩過補遠村而至倚邦;再由倚邦經曼磚達易武。歷史上記為全程8站,共470華里,路面用青石板鋪築。
西雙版納境內的茶馬驛道,約200餘華里,除勐旺墳子一段外,全在崇山峻岭中。這條蜿蜒於群山間的驛道,寬度在3尺至5尺之間,用青幽幽的石板鋪面,鋪路之石,大者四五平方尺,小者幾平方寸,大小相間,把條山路鋪得整整齊齊,嚴嚴實實,不見土面。這條石板道儘量避開壁立陡坡,盤繞于山腰、蜿蜒於河谷。所經緩坡均用石板鋪成斜面,較陡坡坎,用條石砌築台階,供路人拾級而上。危險路段用條石築基,並有防止土石塌坍的石壁,使路段驚而無險。這條用石板鋪設的道路,像條不見首尾的巨蟒,臥伏於起仗連綿的青山之間,與山鄉那些崎嶇坎坷的羊腸小道相比,堪稱坦途。
倚邦易武是明清年間的主要茶鄉。道光十六年竣工的永安橋碑記上有記載說:“雲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產易武較多”。當時的六大茶山,有3山半分布在倚邦附近,有一山半分布在易武,有一山分布在今基諾山。但六大茶山的茶葉產量以易武為首,倚邦居次,朝廷所需貢茶,也由思茅廳在倚邦、易武採收。為保證這條驛道暢通,道光年間先後兩次在倚邦與易武之間的磨者河上修建石橋,而後又修建了思茅廳至倚邦、至易武的石板道。磨者河圓功橋的碑記中,有記載說,“道光十六年建造永安橋於大河,道光二十五年又由思茅修砌石路至茶山內,囗二次工用共萬有餘金……”。這條由思茅修砌的石板道,主要為保證貢茶按時採收而修,通達之地主要是當時的重鎮倚邦與易武,沿途不僅修建了許多石橋,並且還將倚邦、易武的街道也用石板、石條鋪砌。這便是西雙版納地區的兩條石板街――倚邦街與易武街。
古茶馬石板驛道的修築,使茶山與思茅廳、普洱府成為通途,在保證貢茶及時採收的同時,也促進了茶鄉茶業的發展。當時入山做茶葉生意者上萬。古驛道上馬幫剛走,牛幫又至,趕馬人的 聲不絕,牛鈴馬鈴不斷。成千上萬的馱馬、馱牛在石板道上反覆踩踏,使光滑的石板上滑下了一行行距離大致相等,大小基本一致的石坑。
這條古茶馬石板驛道,隨著當年六大茶山茶業的興旺發達而出現,又隨著六大茶山茶業的衰落而蕭條。民國年間,由於六大茶山的茶葉外銷受挫,茶業一蹶不振,商賈往來間斷。石板驛道無人維修,多已坍塌,但石鋪路面仍整段可見。易武、倚邦的石板街道,雖遭破壞,但石板街面仍存。古茶馬驛道,早已被現代的公路取代,但那一段段殘存的石板路面是昔日茶山興旺與衰落的歷史見證!

相關條目

少數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