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羅馬藝術的根源
羅馬文化有二個重要的源頭:伊特魯里亞文明和希臘文明。
伊特魯里亞藝術
西元前700年左右,伊特魯里亞(Etruria)人已定居在義大利北部,靠貿易和農耕迅速繁榮起來,西元前7-5世紀是其強盛時期,但沒形成統一的國家。因貿易的關係,藝術受到外來影響很大,尤其是希臘藝術。
伊特魯里亞的墓葬石棺雕像(BC6世紀),表現一對夫婦親密地依偎在一起,臉上都掛著古風式的微笑,顯得個性開朗、樂觀,絲毫無悲哀氣氛。
青銅雕塑《母狼》(BC500),是羅馬城的象徵,因傳說羅馬城創始者羅慕洛斯是由母狼哺育長大的。母狼神態兇殘、四肢健壯,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顯的相當真實。
塔爾奎尼亞(Tarquinia)的漁獵之墓的壁畫(BC520),再現人們捕魚、射鳥的場景,生動自然。
伊特魯里亞的城門(BC515-490),是建築對拱卷形式的成熟套用,
羅馬人的興起與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西元前八世紀時羅馬規模很小,在西元前五世紀以前還處於氏族部落時期,以後經歷了共和時期(BC509~BC30)和帝國時期(BC27~AD476),西元265年滅伊特魯里亞,帝國時期的羅馬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西元前27年以前為共和國,以後為帝國。一、二世紀間多賢能皇帝,建築上有輝煌的發展。三、四世紀帝國缺乏憂患意識、重享樂,因而政局不穩,經常政變換皇帝,文化漸衰,直到四世紀相信基督教以後才有改變。
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但在文化上卻被希臘人征服。羅馬人崇拜和模仿希臘藝術,由於民族性重實用,因此大量引用希臘藝術形式,而甚少獨創的風格。
2、古羅馬藝術的特性
羅馬人不同於希臘人,羅馬人較現實,講究實際,喜歡具體的、實在的東西;希臘人重理想,藝術中喜歡抽象、概括的理念。
希臘藝術主要用於敬神,圍繞神廟和祭祀、紀念活動進行創作,帶有理想的色彩。羅馬藝術大多是給予帝王歌功頌德和滿足羅馬貴族奢侈的生活需要。
希臘雕刻強調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而羅馬人要求的是個性特徵鮮明的肖像,藝術家不僅要求外形要逼真,更重視人物個性的刻畫。
羅馬人最有成就的是建築。在技術上首先運用三合土,大量使用拱卷結構,使建築類型比希臘豐富。因為疆域廣大,所以羅馬藝術氣魄上,超過希臘,可以說是規模宏大。
羅馬盛世相當於中國漢朝時代(西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西元一到四世紀是基督教與希臘羅馬文化的搏鬥期。重視實用性類似中國文化,大半能和生活有關。
3、藝術表現
建築
西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已累積建築拱門與拱頂的經驗,並開始使用水泥製作混凝土,因此能建造出各種形狀與體積的建築物,所以建築是羅馬藝術上最大的成就。
廟宇∶西元前二世紀,山牆和柱子與希臘相同,只是地基變高了,常用來當戰利品的倉庫(實用價值)。圓形建築變大,是因材料用「混凝土」之故,外表貼上大理石,最具代表性的廟宇是《萬神廟》(西元118-125)。
其他建築有市場、廣場、澡堂(公共交際場所)、運動場、競技場(約80,羅馬)、鬥獸場等。
另建有碑林,將羅馬法記其上。水利工程、以水道、噴泉作得最好。
巴西利卡(法庭),後來變成基督教堂。
公寓房子、一般澡堂內有嵌畫居室內,地上也有嵌畫,壁上則畫建築圖,以增加空間感。
雕刻 特性是:
寫實,不喜歡美化人體,只表現現實,也不掩飾缺點,文藝復興是從此作風出發。
實用,如紀念用,表現凡人的形象,真實感較強。
羅馬人本來就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他們忙於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中,遇新葬禮時把列祖列宗的雕像都拿出來參加儀式。早期的肖像雕塑是根據死者面部翻下來的面模製作的,不加任何美化,表情死板,缺少活力,只有感到逼真而已。希臘雕刻技術傳進來後,開始美化雕像,但還是以逼真和表現個性為主。
著名作品:
《凱鏇門》(14-37,羅馬),獨創,門上雕征伐紀錄。
《天柱》(114,羅馬)雕打仗的功績,好像是電影記錄片,西元二世紀最好,是歐洲史上最大的浮雕。雕工是近東俘虜,共雕人物千人以上,描述戰爭前後整個過程,後來英法均有仿造,特點是∶雕工精細,場面浩大。
《和平石碑》(廟形),雕的形象和日常生活有關。人像雕刻特性∶很像真人,帝國的盛衰,可由人像的表情看出。
《奧理略騎馬像》(2世紀,羅馬),是歐洲第一座騎馬立體像,(西元二世紀)。文藝復興作品仍無法超越其成就,以後的騎馬像均以此雕像為樣本。三世紀人像有心理的描寫,是因政治混亂,社會腐化,表情有不安的恐懼感。
四世紀有穩定的變化,但技巧退化,沒有肌肉感,《君士坦丁大帝》(4世紀,羅馬市政博物館)如朴克牌般,精神上表現宗教理想,兩眼望天(上帝),無表情。
繪畫
壁畫的特性是:牆上有許多建築圖形,好像「開窗」的效果。建築物圖像有透視學的表現,但卻無焦點,不合邏輯。人物光影矛盾,光源不統一,筆觸也沒統一感。技巧上,光影的感覺影響文藝復興,故文藝復興的技巧,實源於羅馬藝術。
代表作品∶《建築圖》(前1世紀,龐貝附近壁畫,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龐貝壁畫《執面紗的婦女》(約70)。
嵌畫精細寫實,用礦石做的。
肖像畫用斜線筆觸表現光影,到達文西、塞尚都延用此法,可謂之「地中海素描」風格,如《男孩肖像》(約2世紀,木板臘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些用蠟畫像,是油畫的前身。西元四世紀曾流行鈕扣肖像畫。
相關詞條
-
古羅馬文學
羅馬城建立於公元前8世紀。在古羅馬人生活的伊特魯利亞以南、台伯河以西地區,包含文藝活動的拉丁朱庇特慶祭節的設立應該不遲於公元前7世紀。受伊特魯利亞文明的...
概述 早期文學 共和國時期 奧古斯都時期 帝國前期 -
古羅馬藝術如數家珍
內容介紹《古羅馬藝術如數家珍》主要內容:“放眼望去,這無盡的奇蹟必會讓你目眩神迷。 狹義的古羅馬藝術指的是在羅馬城中誕生的藝術,而廣義的則指由羅馬城擴張...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指在古羅馬時期的一種風格,本詞條介紹兩個方面的風格給大家了解一下,第一是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
建築風格 服裝風格 -
古羅馬戲劇
古羅馬戲劇萌芽於農村豐收節慶。每年12月舉行的薩圖爾努斯節是羅馬人的傳統節日,在葡萄栽植或收穫季節,羅馬人也舉行慶祝。節慶期間流行的菲斯刻尼調的即興詩歌...
概述 起源 繁榮 影響 藝術展 -
古羅馬劇院
古羅馬劇院建於公元前20至10年,原來是堡壘,後來石材被拆解成其他建物之用,現僅存2根古羅馬柱,被當地人戲稱為“兩寡婦”(LesdeuxVeuves)。...
背景 概況 用途 結構 影響 -
古羅馬長城
古羅馬長城修建於公元2世紀初的是古羅馬帝國用以抵禦外族入侵的邊牆,根據帝國邊境自然地勢,因地制宜,時斷時續,分布在從英國、德國至黑海、紅海,經北非至大西...
簡介 概括 德國段 英國段 與中國的關係 -
古羅馬水槽
古羅馬水槽又稱為加爾橋,跨越那爾河,將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噴泉和私人住宅。它是羅馬人為文明和衛生的生活條件所作的一項重要貢獻。羅馬人開鑿建造加爾...
基本資料 建築簡介 建築結構 建造原因 社會評價 -
古羅馬市集
古羅馬市集(Foro Romano)位於義大利拉齊奧大區羅馬省的市中心、艾曼紐紀念堂後方,是昔日古羅馬的發源地和市中心所在地,地理位置上是羅馬7座小山丘...
概況 釋義 景點介紹 參觀路線 -
古羅馬供水
古羅馬供水(water supply in ancient Rome),古代羅馬人在城市供水工程方面的成就突出。從公元前312-公元226年的500餘年...
背景 概述 供水系統 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