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古纖道位於紹興縣境內浙東遠河紹興至蕭山段,唐元和十年(815年)觀察使孟簡所建,又名官塘、運道塘。連綿百餘里,或傍野臨水,沿岸鋪築;或建於橋下,緊依橋墩,穿越而過;或於河面寬廣處飛架水上,迎流而建。所用材料皆為青條石、青石板,因有"白玉長堤"之稱。建成之後,舟運
稱便。明弘治年間、清康熙年間均曾重修。1983年與1989年再行重修。其中自阮社太平橋至錢清板橋之間,在長達數里的河道中建造多孔低梁橋連線而成,形若鐵鏈。以條石平砌作橋墩,每孔橋面直鋪三塊巨形石板,道寬1.5米,孔跨2米,兩旁臨河,貼近水面,景色奇麗。內有一段長502米,149孔,另一段長377.4米,112孔,均保存完好。歷史久遠,形制獨特,為國內所罕見。
介紹
中國古代行舟拉縴通道。又稱官塘、運道塘。位於浙東運河蕭、紹、虞區段。古代浙東運河水面寬闊,負重逆水行舟,常為風浪所阻,唐元和十年 (815)浙東觀察使孟簡重新疏浚運河,並在河上築起一條土堤。明弘治初年山陰知縣李良改用條石砌築。清康熙年間,紹興庠生餘國瑞倡修,數年竣工。1947年,紹興縣修築官塘委員會再次修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纖道貼近水面,綿延百里,其中心地段在紹興柯橋至錢清一帶,長 7公里。纖道有臨水依岸和破水而築兩種形式。前者一般在河面較窄處,採用條石錯縫橫鋪間丁石或條石一順一丁砌築,上鋪石板,每塊闊 0.7~0.9 米;兩面臨水纖道,多在河寬水深處。根據其構造,又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實體纖道,結構形式同依岸纖道相同,即早期堤塘形式,以柯橋鎮東首至謝橋塘灣漊一段最為典型,全長約 3公里;其二是石墩梁橋型纖道,在柯橋阮社附近有兩段頗具代表性,共長約 880米。一般每隔2米左右砌一橋墩,墩用條石壘疊砌築,3根石樑並排架於橋墩上,每塊長 3米左右,寬0.4~0.5米,構成寬約 1.5米的橋面,間隔一定的距離,就有一座大橋,既能調劑纖道兩邊運河水源,又可在風急浪高時,使船隻穿過大橋進入淺水區躲避。這是纖道的一種更新形式,在結構上是一大進步。橫跨運河銜接古纖道拱橋、梁式橋有數十座,柯橋至南錢清段,著名的橋樑就有蔭毓橋、太平橋、涇口大橋等。太平橋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清代重修,結構堅固,雕琢精美,橫跨官塘河兩岸。
古纖道是浙東平原特有的水鄉文物,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它形體纖巧,造型別致,宛如一條水上長虹,延伸到水天極目之處,構成江南水鄉的綺麗風光。
人文歷史
唐代中葉以後,紹興的瓷器、絲綢、茶葉、黃酒成為大宗商品被大量運銷外地,陸上交通運輸已不能適應需要。纖道就是在急切需要發展水路運輸的情況下,於唐元和年間開始砌築的。1000多年來,無數肩背縴繩的勞動人民在這條纖道上步履艱難地拉著船隻行進,為發展紹興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 古纖道是古越勞動人民獨創的一種橋路組合的道路,綿延近75公里。現存兩段,一段長502米,149橋孔;一段長377.4米,112橋孔。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在柯橋至錢清一帶的運河上。兩面臨水的古纖道,多在水深河寬處,其路基是用石條砌成的一個個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間用三塊長約3米、寬約0.5米的石板平鋪而成橋面,故有“白玉長堤”的美譽。纖道順著運河,時而一面臨水,一面依岸;時而兩面臨水,平鋪水中,儼然一條飄帶,蜿蜒伸向水天極目之處,由於古纖道貼水而過,上面可行人背纖,遇大風大浪,又仿佛是中流砥柱,可抵消風浪對船隻的撞擊。
據民國《紹興縣誌資料》第一輯載:“自郡城東百里抵曹娥,為四明孔道;西百里抵錢清,為武
林孔道。石城一線,綿亘二百里,由來尚矣。”這條古纖道東段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越絕書》卷八:“山陰故水道,出東郭,從郡陽春亭,去縣五十里。”東漢頃帝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引會稽山區三十六源之水,築堤蓄水,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鑑湖後,古纖道東段圍入鑑湖水系。嘉慶《山陰縣誌》卷四:“城外之河,日運河,自西興來,東入山陰,經府城至小江橋而東入會稽,宋紹興年間運漕之河也。去縣西一十里,西通蕭山,東通曹娥,橫亘二百餘里。舊經云:晉司徒賀循臨郡鑿此。”賀循(260年—319年),會稽山陰(今紹興)人,曾任會稽內史。由此可知,這條古纖道西段始鑿於西晉。此後,歷年均有疏浚,東可抵達曹娥江,並與西段相連線。嘉慶《山陰縣誌》卷二十:“官塘在縣西十里,自西郭門起至蕭山縣共百里,舊名新堤,即運道塘。唐元和十年觀察史孟簡所築。明弘治中,知縣李良重修,資以石。後有僧湛然修之。國朝康熙年間,邑庠生餘國瑞侶修,首捐資產,遠近樂輸萬餘金。數年工竣。”此後,鹹豐、光緒各朝均有修建。民國36年,為了加強水陸交通建設,曾成立“紹興縣修築官塘委員會”,對古纖道作了較大整修。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始成今貌。
古纖道上,不時會出現一座座橫跨運河的石樑橋或石拱橋。但見橋上行人,橋下背纖,舟行畫裡,人在鏡中。多姿多態的數十座石橋,是運河上畫龍點睛之處,最著名的有單孔石拱橋蔭毓橋、拱橋與高低石樑相結合的多跨橋樑太平橋等。
藝術欣賞
古纖道給人以美的享受,它的美表現在整體上,路、橋、水、船渾然一體,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圖。
坐烏篷船徜徉水上,領略水鄉秀麗風光,頗有“如在鏡中游”之趣。許多藝術家慕名而來,或拍電影,或攝影,或寫生,或體驗生活。 隨著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運河上來往船隻已由昔日的人力驅動變為機械驅動,古纖道的功能也由單一的行舟背纖而發展成為觀光旅遊、欣賞水鄉景色等多種用途。清代齊召南曾作有“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的詩句來形容古纖道的景色。
蕭紹運河古纖道,位於運河之南,始築於唐元和十年(815),由浙東觀察使孟簡主持,依岸築起纖道,供行舟背纖,故名纖道,又叫纖塘、運道塘。初為泥塘,明弘治間改青石板鋪砌。實岸處石板路面與岸坎渾然一體,遇水面則架築橋樑。
1988年,古纖道作為文物建築中的孤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東起柯橋鎮上謝橋,西至錢清鎮板橋,全長7.5公里。
寧波段的古纖道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蕭山段也僅殘存三公里長。早在二十多年前,紹興段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紹興古纖道作為旅遊景點,也成了遊客欣賞江南水鄉必到的景點之一,甚至也成了電影、電視劇拍攝的場景。上虞段的古纖道也納入了市級文保單位的名冊之中。
而與紹興、上虞古纖道一脈相承的蕭山古纖道卻無緣文物保護之列。近半個世紀以來,蕭山境內的古纖道被毀壞得相當嚴重。殘存下來的古纖道也“性命堪憂”,姑娘橋、行頭村社區那一段被認為保存最完好的各300米,也已被鋪上了水泥。
景點旅遊
對於聽到古字就興奮的人來說,到這裡不會太失望。紹興柯橋一帶的古纖道是至今還保留的一段,
分臨水依岸和破水而築兩種,也是古纖道的中心地帶。
古纖道為方便行舟而築,又稱纖塘,在浙東運河蕭山、紹興、上虞之間河岸上。為唐代浙東觀察使孟簡在河岸築起的一條土堤塘,明初山陰知縣李良改用條石築塘,以圖永固。古纖道中心在紹興柯橋一帶,有臨水依岸和破水而築兩種,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記不記得魯迅先生所寫的《社戲》,那一大群頑童穿梭於觀眾中的熱鬧場面,以及古纖道上停滿的烏蓬船,船夫坐在船頭觀看社戲的水鄉風情。如果趕的巧,在柯橋一帶的古纖道上,依然可以看到精彩的社戲表演,看到纖道中停滿的烏蓬船。即便沒趕上社戲,雇一艘烏蓬船,穿梭於狹窄的纖道之中,品味一下紹興這座文化古城所特有的風味,也將別有一番樂趣。
景點信息
地址:位於浙東運河紹興段
門票:免票
交通:紹興市區5, 15, 16, 605路到柯橋下。
小貼士
1、如果趕得巧,在柯橋一帶的古纖道上,你依然可以看到精彩的社戲表演。
2、雇一支烏篷,流連於古纖道,這是江南古城紹興特有的風情。
3、你也許想不到,柯橋還是中國輕紡城的所在,也是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