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拓片

古籍版本拓片是人們可以採用椎打拓墨的形式將文字從其載體上蟬蛻下來,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分為擦拓和撲拓兩種。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考古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文字的萌芽。一般說在夏代就已經有了文字型系產生的可能性。目前確認中國象形文字出現在商代後期,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古時候文字是被刻在各種堅固耐久的載體之上保存的,如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秦漢的竹簡碑石等,但是這些載體往往笨重粗大而難以搬動,因此無法普及並廣泛流傳。紙張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人們可以採用椎打拓墨的形式將文字從其載體上蟬蛻下來,這就是拓本
傳拓的方法基本有兩種,一是擦拓;二是撲拓。擦拓是用氈卷或撲子(紮好的棉包)蘸墨後,將刷在碑上的紙一一擦過,字跡就會出現在紙上。這種拓法適用於平面。一般漢碑唐碑都採用這種方法。但是如果原載體不平整或有損毀,擦拓就不能很好地將原文蟬蛻下來,而會產生遺漏或模糊不清,因此在北宋間出現了撲拓的方法。撲拓改擦拓樸子的平面橫向運動為一上一下的縱向運動,這樣就可將凹凸不平的載體甚至曲面載體上的文字或紋飾拓下來。撲拓有濃墨拓、淡墨拓之分,還有用極淡墨拓得很精細的,連紙紋都現顯出來的,稱為"蟬翼拓"。
可是僅僅有拓本還不能將先人的文字廣泛流傳開來,而且隨著社會文化不斷進步,文字積累越來越豐富,也不能僅憑“勒石”、“刻簡”來使文字流動了,因此在唐時出現了雕版印刷的書本,稱刻本。刻本有許多分類,按時代順序排,主要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等。以出版者的身份來區分的就有官刻本、監刻本、內府本、藩府本局本私刻本坊刻本等等。還有一種古籍是用手抄寫的,包括稿本抄本兩個系統。刻本和抄本使得先人留下的文字墨跡得以在更域的地域流傳,對保存並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無可比擬的巨大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