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磚瓦博物館

古磚瓦博物館

古鎮錦溪,舊稱陳墓,相傳南宋孝宗帝寵妃陳妃水葬於此而得名。江蘇崑山市的錦溪古磚瓦博物館深藏於該鎮老街上塘街深處的丁家大院內,丁家大院乃是一處清初建築,原為十一進院落,一條幽深的陪弄長達120多米。被當地人俗稱“丁家弄堂”。它的前四進現作為古磚瓦博物館用房。

基本信息

博物館簡介

古磚瓦博物館古磚瓦博物館

有著“36座橋,72隻窯”美麗傳說的錦溪,其制磚燒窯的歷史濫觴於春秋,鼎盛於明清。然而,錦溪的“中國古磚瓦博物館”也早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亦蜚聲國內外。

博物館前身“大東磚瓦廠古磚瓦陳列館”創建於1980年10月,當時館藏古磚珍品800件,曾被輿論媒體稱之為“國內一絕”、“中國之最”,同時也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

1996年春,為進一步挖掘我們中華民族的古磚瑰寶,弘揚我鎮的“磚瓦文化”,由崑山市文管委、錦溪鎮人民政府共同籌措,移址擴建,充實藏品創辦了“中國古磚瓦博物館”,從而也開啟了我鎮“民間博物館之鄉”之先河。

“中國古磚瓦博物館”現已收藏各類古磚瓦珍品2300件。館內珍藏最早的磚距今已有5000餘年歷史;館內瑰寶“銅雀瓦”乃建安十八年曹操在河北臨漳建銅雀台之遺器;館藏秦代望夷宮裝飾磚,則顯示了秦代制磚的最高藝術;館中西漢墓室磚,殷商板瓦,兩晉紀年磚,唐宋鑿榫井磚亦彌足珍貴。

然而,我國從最早的陶質建材“商代土陶水管”,至今的三四千年來,磚瓦作為最大宗、套用最廣泛的建築材料,它對我國的歷史發展,社會的前進以及人類生活的改善,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但時至今日,各類新型建材的層出不窮,磚瓦作用已日漸被取代,特別是高層建築上磚瓦已經退出了其歷史舞台,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因此“中國古磚瓦博物館”以大量祥實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展示,這對我們不斷回顧古磚瓦的歷史作用,緬懷我們中華民族先民們的偉大智慧和創造,以及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無裨益。

詳細資訊

當你走進展館,在展廳內流連,這時你就仿佛置身於華夏五千年古文化的時空隧道。展品靜靜地與你對視,那些撿拾於荒郊野外的青灰土陶,那些撿拾於江南古民居之上的精美絕倫的門樓磚,宗教建築上的浮雕磚,那些曾用來構築宦官望族墳墓的墓室磚、鍥形磚、弧形磚,那些昔日金碧輝煌歷代帝王宮殿上的古建築殘骸,連同鋪墊於皇宮寶殿之內的金磚,每一件古磚瓦瑰寶,無不使你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結晶。

館中一塊“中華第一磚”,距今已有5000餘年歷史,它取之於崑山市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為良渚人居住的“半穴式”房屋紅燒土牆上的“磚塊”。

館內有一片瓦乃當年曹操建在漳河邊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北隅的金虎、冰井、銅雀三台中的銅雀台瓦當。然鄴城三台早已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台基亦被漳水所沖毀,台上的這片瓦,卻歷經一千七百多年,至今仍妥善地保存於這江南水鄉一隅。

錦溪古磚瓦博物館二千三百件展品,三百餘平方米展廳分磚館、瓦館二大部分,瓦館中陳列的七百餘件瓦當和滴水,僅龍的圖案就達四百餘件,單龍、雙龍、草龍、夔龍、五爪金龍無一雷同。磚館內,建築磚、城牆磚、銘文磚、祭祀磚門樓雕刻磚、唐宋鑿榫井磚、應有盡有。

這裡一塊磚就是一個故事,一片瓦就是一段歷史。一塊從該鎮海神廟上拆下的龍腰磚,講述了明嘉靖年間,海瑞曾作為巡撫來到這個小鎮,平反了一樁冤案,為當地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一疊在鎮西湖泊中出土的西周井瓦,亦考證了該鎮制磚燒窯的歷史。一組當地村民脫坯制瓦到燒窯成磚的相片,則使你了解了磚瓦製作的全過程。

參觀古磚瓦博物館,你就仿佛讀到了一部卷帙浩繁的歷史長卷。它又像是一座古樸而精美的藝術聖殿,讓你盡情欣賞,讓你留連忘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