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每年藏曆新年初一來臨的前兩天,即藏曆末月二十九的夜晚,衛藏一帶隆重進行一年中的驅鬼避邪的民俗儀式——“古吐”或稱“古朵”。
末月的二十九日,家家戶戶放棄平時的家務,對每間房子進行打掃衛生,特別是清除廚房一年的煙垢。這實際上是一次歡度新年的衛生活動。到了傍晚,要做兩件事:一是不論大小家庭,都要做與這儀式名稱相合(二十九日的“九”字藏語音“古”,“吐”為藏語“麵疙瘩”之音)的帕吐(麵疙瘩)。這天做的麵疙瘩與往常不同,要在面中做一些象徵人們思想行為好壞的面形和包物麵疙瘩。把這些面形物在餘燼中輕燒加固後(防止變形漏包)與肉丁、蘿蔔絲、奶渣、人參果、熟豆以及蔬菜等九種古吐食料按順序擱入大沙鍋中煮。
另外,以糌粑或面料做一個人體魔鬼模型,放置沙鍋或鐵片上,其周圍還放些茶渣,酒糟一類廢食和垃圾。而後全家人雙手各握著水份較多的糌粑,一邊從頭頂到腳根沾摸,一邊嘴裡念道:“唉喲!疼疼!唉喲!病病、身上的疼病,心中的苦惱,一年十二個月,三百六十日中的疾恙四百六十類,邪魔八十種等一切災禍,由你帶往外洋彼岸”。念畢,雙手用勁攥住糌粑,印上手印,上吐口沫,扔到魔鬼型周圍,準備驅鬼。
天黑時,全家人按長幼次序就位坐定,中間在一個麻繩擰制的圓形鍋台上放置吐巴鍋。按昔時習俗,盛吐巴的規矩非常嚴格:家中的母親或掌勺的雙眼用白布遮蓋,她右手掌著木勺,一個年輕人把其他家人的碗一個個遞到她的左手讓盛吐巴,盛每碗時先搖攪三下。全家人都盛上第一碗時,才解開掌勺人的眼蓋,一起開始吃吐巴。每個人從自己碗裡撈到的象徵麵疙瘩呈放在長輩前備置的兩個碟子中,把象徵意義好的放在右碟,象徵意義壞的放在左碟。每次亮出具有象徵意義的面物時,全家人沉浸在笑聲與互相議論的熱鬧之中。每人至少要吃兩碗,最後一碗留少許,拿到驅鬼廢台上先滴幾滴後倒盡,並且將象徵意義壞的碟子裡的東西也倒於其中,而將象徵意義好的碟子拿到屋頂,放在經幡台上。
驅鬼儀式:
天完全黑時,由家中兩個年輕男人手裡攥著木柄的荊棘或麥草捆成的火把,熊熊燃燒,慢跑遍每一間房屋,並高喊“出來”,“魔鬼出來”,弄得鬼魔不敢躲藏。進而由家裡一個年輕婦女端著鬼型台跑出家門,火把緊跟追上,家中長者雙手使勁鼓掌。在這個時候,富豪家還要鳴放土槍助威。驅鬼物集中扔在十字路口。同時左鄰右舍的驅鬼的人們聚在一起,中間燃起火堆,為戰勝鬼魔圍著火堆跳起鍋莊舞。驅鬼的人要注意的是出家門後不能回首,回家時不能往扔鬼物的地方回首。旨在提防鬼跟人回來。家裡人在門內擺放一堆荊棘,還準備一木勺糌粑和一瓢水。當驅鬼的人們回到家門時,向里呼喊開門,這時屋裡面人便說我們家門有門歌。在外的人就唱起門歌,歌詞大意是這樣的:“開門、開門,上檻為黃色金子;開門、開門,下檻為綠色松石;開門、開門,四盈為紫色瑪瑙;開門、開門,門面為紅色檀香木;開門、開門,門閂為白色螺貝。”唱畢,門內的人點燒荊棘堆,啟開大門,外面的年青男女蜂湧闖入,一個接一個地跳過火堆,家裡的人趕緊從左右兩邊向他們拋灑糌粑,右邊潑灑水。這也是防止鬼魔跟人回來。
接著,全家人按序就席,姑娘們先給原先撈到好象徵面物者唱頌歌;接著給撈到壞象徵面物的人倒罰酒並懲他們或跳舞、或演藏戲、或唱歌任意給大家獻藝。如果誰不能獨立承擔一個節目,則讓仿學雞叫或驢叫,還要加罰酒。好樂的家庭還給撈出背上冤孽的人背圓形枕頭,讓來回走動;給撈出刺體面形的人的臉上抹黑煙,要做出吵架的動作;讓撈出蔥子的人手端煨桑煙盒,給全體奉獻香等等,這樣一直到半夜闔家沉醉在笑聲、呼叫聲和歌聲的熱鬧之中,不論繁簡,每戶都要搞這個儀式,目的是融化家人之間的矛盾和冤結,預祝新的歲月里更祥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