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

口述史

口述史(Oral History)亦稱口碑史學。口述史在國際上是一門專門學科,即以蒐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學科分支。它由準備完善的訪談者,以筆錄、錄音或錄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觀點。

定義

新中國口述史的啟蒙者-唐德剛新中國口述史的啟蒙者-唐德剛

口述史亦稱口碑史學。口述史在國際上是一門專門學科,即以蒐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學科分支。口述史尤為強調“三親”,即口述者要親歷、親見、親聞。

和口述史料的區別

凡根據個人親聞親歷而口傳或筆記的材料,均可稱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現為口傳史料回憶錄、調查記、訪談錄等形式,但不能稱為口述歷史。口述歷史概念的內涵是:蒐集和運用口述史料,再現歷史發展過程的某一階段或某一方面。口述史料限於提供種種研究歷史的素材,口述歷史則著重於以自己獨有的方式闡釋歷史。因此,口述歷史是研究者基於對受訪者的訪談口述史料,並結合文獻資料,經過一定稽核的史實記錄,對其生平或某一相關事件進行研究,是對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訪談史料的復原。

和口述作品的區別

口述史作品主要有三類:社會學家用田野調查方法整理的成果、文學工作者用新聞採訪的方法採制創作的口述作品、歷史工作者用口述訪談方法整理的口述史著作。前兩者更多地是把“口述”視為一種手段,關注敘述背後的文化意義;後者則是以記錄歷史或研究歷史為出發點,除依據口述者的講述外,還要查證大量文獻檔案加以互證,整理出文字記載的口述文本。這是口述歷史與新聞記者及社會學人類學訪談的差異所在。

特點

優點

崔永元製作的《我的抗戰》也是口述史作品崔永元製作的《我的抗戰》也是口述史作品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數是過去人們了解較少的,帶有一定的“揭秘”性質,當事人生動的口述敘述,既滿足了人們的探秘心理,也有助於人們了解歷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對歷史細節的回顧與描述,歷史的豐富性和鮮活性得到了彰顯,從而將枯燥的歷史還原成有血有肉的歷史;

3、口述史作品語言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符合一般民眾的閱讀興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缺點

1、口述史源於記憶、主觀性較強、不夠穩定;

2、口述史很難做到純粹的中立和不介入,口述者的記憶有時會不可靠、或有意誇張。因此越是具體的情節越要注意,除非受到了重大刺激,不然不可能記得那么清晰;

3、口述史幾乎是不可能做到一切都符合“客觀事實”。即使口述者無意作偽造假,而是抱著實話實說的真誠,但因為其當時的見聞條件、歷時記憶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進的主觀因素等,對歷史事件的憶述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觀真實。

歷史沿革

《張學良口述歷史》張學良口述歷史

從廣義上說,口述史始現於遠古時期歷史文獻大量出現之前,人們通過口頭轉述將歷史流傳下來,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藏族的《格薩爾王傳》等。由於文獻的日益豐富和後代史學家重視文獻口述史開始衰落。

從狹義上說,口述史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當時建立了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協會,是最早的兩個口述史研究中心。
19世紀以前,口頭傳說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來源,直到德國蘭克學派興起,檔案資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記錄,口述資料才遭到冷落。

20世紀初年,蘭克學派的治史主張開始受到各國史學家的批評,口述資料又重新受到史學界的重視。
1938年,美國歷史學家亞倫· 芮文斯出版了《通往歷史之路》一書,首次發出開展口述史學研究的呼籲。二戰以後,也就是1948年,亞倫·芮文斯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口述史料學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彙編》,到1971年,已收集到2500種各界人士的談話記錄,達2425000頁之多。在芮文斯的帶動下,口述史學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整個西方發展起來。

《李宗仁回憶錄》《李宗仁回憶錄》

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口述史有了極大發展,不僅在美國,而且在英、法、德諸國出現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機構,出現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由於非洲的特定歷史狀況,口述史也引起了非洲各國史學家的重視。這期間召開過多次關於口述史的國際學術會議。

在中國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術界就有介紹口述歷史的文章出現。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口述歷史”叢刊的執行編輯郭沂紋介紹,口述歷史真正的發展是從2000年開始的。這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劉小萌出版了關注知青經歷的《中國知青口述史》,當代中國出版社不但出版了“當代中國口述史系列”,包括《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從“童懷周”到審江青》等著作,還翻譯出版了口述歷史實務指南《大家來做口述歷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口述自傳叢書”,包括《舒蕪口述自傳》、《文強口述自傳》,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旅美歷史學家唐德剛的《張學良口述歷史》

代表著作

《我的抗戰》《我的抗戰》

口述史的代表作有斯坦利·維斯塔爾描述印第安人領袖的《西亭·布爾》、西奧多·羅森加頓揭示黑人農民看待美國南部史的《上帝的全部危險》、膾炙人口的《根》,以及拉斐爾·薩繆爾的《倫敦東區的下層社會》等。

1990—2000年,“特韋恩口述歷史系列叢書”共出版26冊,主題涉及二戰士兵到煤礦女工等廣泛內容。

2010年,《牛津口述歷史手冊》出版,作者包括來自五大洲的40位學者,大部分都參加過國際口述歷史協會的會議,文章也反映了口述歷史主題和內容的多樣性以及方法論的共同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