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

郭沂

郭沂,男,1962年生,山東臨沂人,歷史學碩士、哲學博士,道哲學和五經七典學說的提出者。現任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哲學系教授 ,曲阜師範大學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 ,中國政法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德國科隆大學Morphomata 國際學院Fellow ,韓國首爾大學訪問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美富布萊特研究學者,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著有《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孔子集語校補》、《中國之路與儒學重建》等書,以及論文百餘篇。

人物經歷

教育

1990年9月-1993年7月 在復旦大學哲學系讀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5年9月-1988年7月 在曲阜師範大學歷史系讀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獲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

1985年3月-1986年1月 在教育部主辦、復旦大學中文系承辦的“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講習班”學習

1980年9月-1984年7月 在曲阜師範大學歷史系讀本科,獲學士學位

工作

2012年12月至今 任曲阜師範大學研究員

2012年9月至今 任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

2003年8月-2012年10月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6年8月-2003年7月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3年8月-1996年7月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4年7月-1993年7月 任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助教。

兼職

2010年攝於Morphomata College2010年攝於Morphomata College

2010年10月-2011年9月 任德國教育和研究部設在科隆大學的Morphomata 國際學院Fellow

(客座教授)

2008年8月-2009年8月 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擔任富布賴特研究學者

2008年5月至今 任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兼職教授

2006年至今 任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兼職教授

2002年9月-2004年8月 任韓國首爾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

2002年9月至今 任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1999年8月-2001年8月 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委員

2008年至今 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7年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

2007年至今 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

2004年9月至今 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9年9月-2004年 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

講學

2011年9月 瑞士蘇黎世大學

2011年5月 德國慕尼黑大學

2011年5月 義大利帕爾馬大學

2009年攝於華盛頓國會大廈2009年攝於華盛頓國會大廈

2011年5月 義大利威尼斯大學

2011年2月 愛爾蘭科克大學

2010年10月-2011年9月 德國科隆大學

2009年4月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2009年4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2003年11月 韓國忠北大學

2003年11月 韓國翰林大學

2003年5月 韓國西江大學

2002年9月-2004年8月 韓國首爾大學

2001年6月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2001年5月 美國芝加哥大學

2000年11月 美國達慕思大學

1999年8月-2001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

研究領域

儒家哲學,道家哲學,先秦典籍,出土文獻,儒學的當代發展,中國哲學的重建

海外學術活動

1. 2013年10月4-5日,應邀參加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主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卡內基圖書館舉行的“中美對話:核心價值與世界秩序”研討會,並作了題為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and the Role of ChineseUniversal Values(《世界秩序的重建與中華普世價值的角色》)的演講。

2. 2011年9月29日,應瑞士蘇黎世大學東亞系之邀,在該校做了一場題為Guodian Texts and thePedigree of Early Confucians的報告。

2011年參加科隆大學回應道哲學會議2011年參加科隆大學回應道哲學會議

3. 2011年6月24-25日,參加了由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設在科隆大學的Morphomata國際學院同科隆大學哲學係為回應郭沂提出的“道哲學”而聯合召開的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and Ethics in Chinese andEuropean Philosophy(《中歐哲學中知識與倫理的形上學基礎》)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了題為Daoand Daoic Philosophy(《道與道哲學》)的主題發言和會議總結。

4. 2011年5月30日,應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系和東亞系的邀請,在該校作了一場講座,題目是The Rise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Religion (《中國哲學的興起及其與宗教的關聯》)。

5. 2011年5月17日,在科隆大學Morphomata國際學院作了一場題為The Morphome of Dao and Chinese Culture in Pre-Confucius Period (《前孔子時期的道與中國文化之形態學研究》)的報告。

6. 2011年5月5日,應義大利帕爾馬大學外語學院的之邀在該校做了一場題為The Rise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中國哲學的興起》)的講座。

7. 2011年5月3-4日,應義大利威尼斯大學亞非系和孔子學院的邀請,在該校做了一場題為The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in Early China (《中國早期的人性論》)的講座和一場題為Guodian BambooTexts and Early Confucianism (《郭店竹簡與早期儒學》)的講座。

8. 2011年4月7日,應邀在科隆大學漢學系作了一場題為Some Issues i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of Chinese Philosophy (《中國哲學起源與發展中的若干問題》)的報告。

9. 2011年2月24日,應愛爾蘭科克大學哲學系和漢學系的聯合邀請,在該校做了一場題為The Theories of HumanNature in Early China(《中國早期人性論》)的報告。

10.2011年2月1日,應邀在科隆大學哲學系做了一場題為The Theory of Mind inDaoic Philosophy(《道哲學的人心論》)的講座。

11.2010年12月14日在科隆大學哲學系Philosophical Seminar主講The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Daoic Philosophy(《道哲學的人性論》).

12.2010年12月7日在科隆大學新學術報告廳演講Cosmology, Nature and Mind-A NewPhilosophical View On Dao(《宇宙論、人性與人心——一種基於道的新哲學觀》).

13.2010年11月16日在科隆大學哲學系Philosophical Seminar主講DaoicMetaphysics(《道形上學》).

14.2010年8月16-25日,在香港參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簡帛思想史資料研究與析讀”工作坊,作了《性自命出研究與析讀》的報告。

15.2010年8月7-8日,在台北參加了由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的“先秦文本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題為《儒家八派與戰國儒學》的報告。

16.2010年6月7-9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參加了由格拉斯哥大學哲學系主辦的“The good life and conceptions of lifein Greek and Chinese antiquity”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了題為“The Diversity of Ru Tradition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Xìng”的報告。

17.2010年6月5-6日,在台北參加了由台灣孔孟學會主辦的“2010年海峽兩岸儒學交流研討會”,並作題為《作為儒家終極價值的“道”及其形成》的報告。

18.2009年4月16日,應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東亞語言與文化系以及中國研究中心的聯合邀請,在該校作了題為《郭店老子》的演講。

19.2009年4月3日,應邀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題為《性自命出與中國早期人性論》的演講,並同來自紐約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學者們進行交流。

20.2008年9月15-19日,到德國西部城市埃森參加“第21屆德國哲學大會”,並作了題為“Knowledge,Value and Life-World”的專場講演。

21. 2008年7月30日-8月5日,到韓國首爾參加“第22屆世界哲學大會”,並在兩個分組會議和一個特邀會議上作了發言,題目分別是:“Philosophy of Dao--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taphysics”,“Human Nature, Human Mind and Human Way”,以及《道論——中國哲學的當代建構》。

22. 2007年6月1-2日,到韓國首爾參加由韓國哲學會主辦的“2007亞洲哲學會議-反思亞洲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題為《當代儒學範式》的報告。

23. 2006年11月11-17日,在台灣參加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南華大學、中國哲學會聯合主辦的“21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第四次會議-中華文化與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並作題為《“五經七典”――儒家核心經典系統之重構》的報告。

24. 2003年11月,應韓國忠北大學之邀主講《郭店楚簡如何改寫中國思想史》(英文)。

25. 2003年11月,應韓國翰林大學之邀主講《重探中國現代化之路》。

26. 2003年10月,在漢城“韓國東洋史學會年會”上主講《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史若干問題》。

27. 2003年5月,應韓國西江大學之邀主講《從出土文獻看孔孟之間的儒學》。

28. 2002年12月,應漢城大學哲學系之邀主講《郭店竹簡與中國哲學的發展》(英文)。

29. 2001年6月,應邀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主講《根據郭店竹簡重新認識儒家和道家》(英文)。

30. 2001年6月,在芝加哥“中國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研討會”上主講《儒家人性論的宗教情懷》。

31. 2001年5月,應邀赴美國芝加哥大學主講《郭店竹簡與儒家經典》和《郭店〈五行〉校讀》。

32. 2001年5月,在哈佛儒學研討會工作會議上主講《性與天道--先秦儒家人性論的演進》。

33. 2001年5月,應哈佛大學東亞系之邀主講《郭店竹簡與中國思想史研究》(英文)。

34. 2001年4月,應美中文化研究所的邀請在哈佛大學主講《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之路》。

35. 2000年5月-2001年4月,在哈佛儒學研討會上主講郭店竹簡。

36.2000年11月,應邀在美國達慕思大學主講《郭店〈老子〉》。

37. 2000年5月,在哈佛大學“回儒對話國際研討會”上講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儒學研究》(英文)。

38. 1999年11月,在哈佛大學“中國的觀念世界--紀念史華慈教授研討會”上講演《郭店竹簡與中國古代的觀念世界》。

39. 1999年10月,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儒學研討會上主講《現代化:從科技革命到傳統復興--重探中國現代化之路並就教於李澤厚先生》。

40. 1998年12月,在台北“中華人文傳統學術研討會”上講演《“中體西用”新釋》。

41. 1997年10月,在德國“道家與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演《道家與現代自由觀念--站在道家立場上對弗洛姆的回應》。

42. 1995年5月,在台灣輔仁大學“哲學與倫理學術研討會”上講演《〈中庸〉、〈大學〉的思想體系和倫理價值》。

主要成就

文獻整理與研究

2013年與林安梧教授對話台北2013年與林安梧教授對話台北

1、典籍整理校勘

主要有《孔子集語校補》一書和《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第一卷《郭店楚墓竹簡六種考釋》。

《孔子集語》為清代乾嘉時期經學大家孫星衍撰。它博採群籍中有關孔子的史料,是一部極其重要的輯佚書和古籍工具書。郭沂所撰的《孔子集語校補》一書將《孔子集語》及兩種罕見補遺合編在一起,並對全文進行認真的校點和整理,此外還根據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出土的簡帛文獻再一次進行補遺。這本書出版後,為學者們查閱資料提供了諸多方便。

《郭店楚墓竹簡六種考釋》是從郭店竹簡中選出《老子》、《五行》等六種最重要、思想性最強的佚籍進行全面考證、詮釋。除了對原文進行分篇、分章外,還重新調整竹簡次序、重新釋讀了許多誤釋和未釋的文字、試補了一些誤補和未補的殘簡、釋讀並系聯竹簡殘片、根據自己的研究對若干竹書重新命名。

2、郭店簡《成之聞之》的調整方案

郭店簡《成之聞之》公布時存在嚴重錯簡,郭沂最早發表大幅度的調整方案,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可以說,這個方案已多為學術界所接受,其中一些見解,例如將以“是以君子貴”為結尾的第30號簡與以“成之聞之”開頭的第1號簡相連,已成鐵案。據此,郭沂還將此篇重新命名為《天降大常》。

中國學術史與哲學史研究

1、中國古典學研究的原則

李學勤教授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口號以後,得到多數學者的回響。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古典學從“疑古”走向何處去。有人認為走向“信古”,有人認為走向“釋古”。郭沂覺得這些看法都存在問題,故提出“正古”的主張,即“修正”傳統古史學。這一方面意味著傳統古史學基本上是可靠的,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意味著傳統古史學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具體言之,它大致地可以歸結為“四正”,即“反正”、“糾正”、“補正”和“判正”。

2、古史重建的歷史學考察

指出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意義重大的古史重建活動。第一次是孔子通過整理六經對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重建,第二次是秦代焚書坑儒以後漢人對先秦歷史的重建,第三次是上世紀初葉以來利用出土材料並結合傳世文獻對古史學的重建。前兩次是古史學因傳統文獻缺失而遭到破壞,重建的主要途徑是修復、整理和闡釋傳統文獻;第三次是古史學因傳統文獻被懷疑而遭到破壞,重建的主要途徑是以考古材料印證傳統文獻的可靠性,並在同時糾正和補充一些傳統觀點,進一步完善古史系統。

3、楚簡《老子》與老子其人其書

2009年在書房2009年在書房

竹簡本《老子》是郭店楚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種文獻。關於今本和竹簡本的關係,竹簡公布之初,大部分權威學者都認為簡本形成時已經存在今本系統,而簡本是其摘抄本。但郭沂從一開始就舉出確鑿的證據堅持認為簡本更為原始,今本是後來形成的。後來這一思路已經為大部分學者所接受。

老子其人其書是中國學術史上最大的公案之一,眾說紛紜。郭沂考察的結果是,竹簡《老子》為《老子》之祖本,出自春秋末期與孔子同時的老聃,今本系統(包括帛書本)曾將簡本全部納入並加以改造,出自戰國中期與秦獻公同時的太史儋。也就是說,歷史上有兩位被當作老子的人,也有兩本被稱作《老子》的書。

4、孔子與《周易》

孔子與《周易》乃至與六經的關係,也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重大懸案。近代以來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孔子沒有研究《周易》,《易傳》是戰國以後的作品,先秦亦無六經之說。對此,郭沂花費了數年時間,寫出六萬多字的論文,證實確如《論語》、《史記》、《漢書》、《要》等文獻所言,“孔子晚而喜《易》”,時間在他五十六七歲前後,即周遊列國期間。不僅如此,孔子還留下了大量有關《周易》的遺教。今本《易傳》包括形成於孔子以前的早期《易傳》和孔子易說兩部分,而帛書《易傳》則全部為孔子易說。至於六經,先秦確有其說,只是孔子早期教授的經典只有《詩》《書》《禮》《樂》,故四者並稱便約定俗成,而《易》和《春秋》為孔子晚年所治,故常常不與其他四經並稱。這種看法已為郭店楚簡所印證。

5、孔子思想的發展演變

郭沂一反過去那種平面地研究孔子的方法,提出孔子思想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由禮學而仁學進而易學,這三個階段分別屬於孔子的早年、中年和晚年。孔子“學《易》”後建立了一套以易為最高概念的完整的形上學體系,它正是春秋、戰國之際哲學轉變的因緣。

6、子思學派

如果說孔孟之間的儒學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最大空白,那是不過分的。郭店竹簡公布後,不少學者已經注意到,孔孟之間最重要的儒家學派是子思學派。

郭沂研究子思學派始於九十年代初,當時指出《中庸》、《大學》並不象學術界所公認的那樣成於秦漢之際,而是成於戰國早期,出自子思及其門人之手。郭店楚簡公布以後,二書早出之說已成為學界的共識。近年來,郭沂除了進一步修正和完善舊說以外,將主要精力投入對子思學派的全面考察,認為子思學派應分為子思和子思弟子兩個環節。指出從先秦至南宋,子思書先後出現過祖本、新編本、重輯本三種傳本和相應的三個階段。雖然它們都早已不幸亡佚,但仍可考得若干佚文。根據郭沂所考察的結果,這些佚文可分為三類。一是子思所記孔子言論,包括見於《禮記》的原本《中庸》、《表記》、《坊記》、《緇衣》以及郭店簡《窮達以時》;二是子思著作,包括見於《禮記》的《天命》(在今本《中庸》內)、《大學》,見於郭店簡和馬王堆帛書的《五行》和見於《淮南子·繆稱訓》的《累德》;三是弟子所記子思言論,包括郭店簡《魯穆公問子思》和古書中的若干佚文。

郭沂發現,《子思子》、《孔叢子》等書所載的那位姓孟、名軻、字子車的儒者,並不是孟子,而是一位與孟子同姓名的子思弟子,而這位孟軻很可能就是郭店簡《性自命出》、《成之聞之》、《尊德義》、《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諸篇的作者。

7、中國哲學的形成和早期發展脈絡

2011年在山東大學參加學術會議2011年在山東大學參加學術會議

近代以來,中國哲學史一般從春秋末期的孔子或老子寫起。郭沂認為,先秦哲學的發生髮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始自遠古,迄於殷周之際,為中國哲學的孕育期。第二階段始自殷周之際,迄於春秋中期,為中國哲學的創建期。中國哲學與文化之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質是在殷周之際奠定的。第三階段為中國哲學的成熟期,時在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是其代表人物。第四階段為中國哲學的深化期,時在戰國,諸子蜂起是其主要標誌。這個過程又包括兩次重大轉折,一在殷、周之際,一在春秋、戰國之際。

8、先秦學派的劃分

劉歆說道家源於史官,馮友蘭主張源於隱者。郭沂的看法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道家,本來就是兩大學派。一派源於史官,其傳承系統是:老聃→文子→太史儋→關尹子→黃老學派,這是本來的道家;另一派源於隱者,其傳承系統是:早期隱者→楊朱→列子→莊子→莊子後學,此派可稱為隱逸家。兩派的發展線索十分清楚。道家的價值追求是修身兼治國,而尤重治國,隱逸家的價值追求是修身養性;前者是入世的,後者是出世的;前者側重政治自由,後者側重生命自由。

9、中國哲學史的分期

過去,人們或按社會政治的發展,或按學術的外在形式對中國哲學史進行分期。郭沂的看法是,中國哲學史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據此,中國哲學史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從中國哲學的產生至玄學為第一階段,從佛學到理學為第二階段。這兩個階段哲學的內在結構有著根本的不同。第一階段哲學的內在結構可分為天道論、人性論、人心論三個層面。但到了第二階段,中國哲學的內在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不但過去居於第三層面的心上升到最高層面,而且過去並不占重要地位的理也上升到最高層面。

10、中國人性論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中國傳統人性論的核心問題是“德”、“欲”及其相互關係。由此引發了兩條發展脈絡,一是三代以降以“欲”為“性”或者說氣質之性的舊傳統,二是晚年孔子所開創的以“德”為“性”或者說義理之性的新傳統。這就是說,中國早期對人性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欲”到“德”,或者說從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質的過程。孔子以前,“性”就是欲望、本能。當時的人性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氣”釋“性”。老子開始將“德”作為人之為人的內在本質。早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對“性”的理解,基本上維持了傳統的觀念。晚年孔子則進一步以“德”為“性”,從而完成了對傳統人性論的根本轉化。這實為義理之性之淵源、性善說之濫觴。子思提出“天命之謂性”之說以弘揚新傳統,將情慾之“性”稱為“中”。竹書《性自命出》不但發展了子思的“中”論,而且將其恢復為“性”,並為之建構了一套獨特的外在道德先驗論,從而使舊傳統發揚光大。孟子起而糾正這一趨勢,力主只有“四端”才是“性”,而情慾之“性”只是“命”,從而將新傳統推向極致。唐宋之際以前,中國人性論的主流一直是舊傳統,而新傳統不過曇花一現。宋明理學的人性二元論,事實上是在繼承舊傳統的同時遙紹新傳統,並將二者納入一個統一的思想體系中。

中國歷史分期問題研究

歷史分期是中國歷史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而由馬克思根據西方歷史提出並由史達林總結的五種生產方式論是否符合中國歷史的實際,卻一直受到懷疑。郭沂的看法是,判斷社會形態和進行歷史分期的主要根據並不是社會生產力,而是社會政治。據此,郭沂提出中國自有文明以來,經歷了聖權時代、王權時代、霸權時代、皇權時代和民權時代五種社會形態和相應的五個發展階段。這被有的學者稱為“新五期說”。

現代化與全球化研究

1998年台北講中體西用後攝於香港機場1998年台北講中體西用後攝於香港機場

1、現代化、現代性、傳統性以及中國現代化之路

郭沂認為,所謂現代化並不僅僅是科技、經濟等方面的事情,而是由科技革命引起的整個文化系統的調整與轉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某些方面被揚棄了,某些方面則經過改造以新的面貌凸現出來,甚至轉變為現代性。這就是說現代性中包含著傳統性,傳統性中亦蘊含著現代性。現代化過程可歸結為從科技革命,到體制轉型,再到傳統(文化)復興。從歷史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看,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現代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西方的現代化過程;第二階段為西方現代化向其他文明推廣,亦即其他文明引進、吸收西方文明的過程;第三階段為其他文明自身的現代化,確切地說,為各文明之傳統的現代化過程;第四階段為包括西方在內的各大文明之間相互調適、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一種普世的現代性的過程。就目前的情況看,西方文明中具有普世意義的部分已為世人所共睹,但其他文明中具有普世意義的部分僅僅初露端倪,還有待於進一步挖掘。中國現代化的原則並不是經過新釋的“西體中用”,而是經過新釋的“中體西用”。“體”、“用”是相對的,分層面的。在最深層面,中國文化的核心和根本特徵即中國的人文精神是“體”,是不可動搖的,其他都是“用”,都是可以改變的。

2、古代中國的天下一體化與當代全球化趨勢

“天下”觀念所體現的是一種天下一體化或世界一體化,事實上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全球化。從發生學上看,這種天下一體化是由政治一體化引發文化一體化的過程,而文化一體化的程度和意義最終又遠遠超出政治一體化。古代中國的天下一體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徵。其一,多元一體。其二,在天下一體化的過程中,各地區在保持其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這些地方文化也進入了公共領域。其三,在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中,各種文化不僅相互滲透,而且能夠和諧相處。儒家“和而不同”、“和平共存”、“多元一體”的“天下”方案,不失為“全球化”的一種明智的選擇,而孔子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則是“全球化”的最終目標。

中國哲學的重建

1、當代儒學範式

儒學雖歷經了多種學術形式,但其基本範式可歸結為二,即原始儒學和宋明理學。當前儒學發展的使命是建構歷史上第三個儒學範式,即當代儒學範式。儒學範式有三大支柱,一是道統論,二是核心經典系統,三是哲學體系。其中,道統論是儒學範式的宗旨,核心經典系統是儒學範式的依據,而哲學體系是儒學範式的實際載體。一個儒學範式的道統論與核心經典系統,是這個範式之下各種哲學體系的共同基礎和前提。本文以原始儒學和宋明理學兩個範式為背景,嘗試性地探討了當代儒學範式的道統論和核心經典系統。指出,大道興於對天人之際的追究。而究天人之際,則既可自上而下地“推天道以明人事”,又可自下而上地“究人事以得天道”。由此形成了道之兩統,可分別稱之為天人統和人天統。宋明理學的歷史使命是站在儒學的立場上回應佛教心性之學的嚴峻挑戰,故挺立思孟為代表的天人統,提出道統學說,正是為了滿足當時的現實需要。而道之另統,即人天統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科學與民主的基因,是我們建構當代新儒學、回應西學挑戰的寶藏。所以,擔當兩系道統,仰受千古聖脈,是建構當代新儒學的根本宗旨。作為前兩個儒學範式最主要的確立者,孔子和朱子都將建構儒家核心經典系統作為基礎性工程,孔子創建了六經系統,朱子將以五經為核心的傳統經學,改造為四書五經系統。朱子的核心經典系統反映了他的立場和時代需要,但對於建構當代新儒學來說,已經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認為,現存儒學奠基期最重要的經典可新編為七總稱“七典”,與五經合稱“五經七典”。

2、道哲學

本文首先強調了重建中國哲學的迫切性、任務和途徑,然後勾勒出“道哲學”的基本輪廓,指出“道哲學”和“道形上學”既吸收儒道兩家有關“道”的思想,又有所超越,所以不能理解為某種“道家哲學”和“道家形上學”。就其基本價值取向而言,反倒可以列入儒家的譜系。“道哲學”和“道形上學”是一種在“道”的基礎之上或者說沿著“道”的進路而建立起來的哲學和形上學(Daoic philosophy,Daoic metaphysics),而不是為了“道”而建立的哲學和形上學,也不是對“道”所作的哲學和形上學的解釋(philosophy of Dao, metaphysics of Dao)。道哲學由四個組成部分,一是道體,討論萬物從何而來;二是性體,討論我們是誰;三是人心,討論我們能夠做什麼;四是人道,討論我們應該怎么做。

出版著作

專著

《中國之路與儒學重建》,218頁,241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孔子評傳》(合著),200千字,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626千字,859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2002年12月重印。

《曠世大儒――孔子》(合著),269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孔子集語校補》,443千字,614頁,齊魯書社1998年10月出版。

郭沂郭沂

主編

《尼山鐸聲——“當代儒學創新發展”專題》(郭沂執行主編),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開新——當代儒學理論創構》(郭沂編),331頁,440千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儒學與道德建設》,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論文

《道哲學概要》,60千字,收入《開新——當代儒學理論創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中華價值 世界意義》

,6千字,《光明日報》2012年11月26日。

《回應道哲學》,12千字,《哲學動態》2012年第1期。

《當代儒學十家撮要》,19千字,《當代儒學》(第一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儒學創新發展的兩種基本路徑》,9千字,載《儒家文化與時代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道哲學——重建中國哲學的新嘗試》

,7千字,《人民政協報》2011年8月22日,《新華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轉載。

《作為儒家終極價值的“道”及其形成》,9千字,《國際儒學研究》第18輯,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重建形上學的中國路徑》,4千字,《國學精華編》,商務印書館2011年8月出版。

《世界文明轉型與中華文明復興》

,《人民論壇》2011年1月(中)。

《道與人生》,9千字,載《聆聽智者的聲音——香山講壇演講錄》,中華書局2010年11月版。

《當代儒學範式》,載《文津演講錄》之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儒學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演變和現代價值》,3千字,《浙江學刊》2010年第6期。

《儒學研究所面臨的問題》(訪談),2.5千字,《人民政協報》2010年8月30日。

《重建形上學的中國路徑》,4千字,《光明日報》2010年5月17日。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載《儒學的當代使命-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孔子>:銀幕應該如何表現和傳播孔子》,8千字,《電影藝術》2010年第2期。

《道與道統——儒家對人間秩序的探求》,21千字,載《人類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與社會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中國哲學的當代建構》(下),25千字,載《河北學刊》2009年第5期。

《中國哲學的當代建構》(上),27千字,載《河北學刊》2009年第4期。

Knowledge, Value andLife-World -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Dao ,“Deutsches JahrbuchPhilosophie” (German Almanac of Philosophy),2009.

《思孟心性論及相關問題》,25千字,載《儒家思孟學派論集》,齊魯書社2008年12月出版。

《人性與善惡——兼評孟荀的人性善惡論》,12千字,載《儒林》第四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當代儒學範式》,26千字,載《國際儒學研究》第十六輯,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華教與儒道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千字,《人民政協報》2008年5月5日。

《儒學返本開新新運動即將展開》,4千字,《社會科學報》2008年3月12日。

《“天生德於予”別解》,2千字,載《東方道德研究》第九輯,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Looking at Globalism fromthe Ancient Chinese Organicizing World,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Spring 2008, published by Global ScholarlyPublication, New York.

《出土文獻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經典系統之重構》,28千字,載《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三聯書店2007年6月出版。

《性自命出》對子思人性論的揚棄,簡帛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

《國家意識形態與民族意識形態相輔相成——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係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學動態》2007年第3期。

《“德”“欲”之際――中國人性論的起源與早期發展》,33千字,載《全球化時代的儒家倫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五經七典――儒家核心經典系統之重構》,10千字,《人民政協報》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連載。

《第三個儒學範式與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見德國阿登納基金會編《孔子儒學與中國現代社會》,2007年版。

《以“五經七典”代“四書五經”》,20千字,《中國儒學年鑑》(2006),山東《中國儒學年鑑》社2006年版。

《新道論提要》,《國際儒學研究》第14輯,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從古代中國的天下一體化看當代全球化趨勢》,11千字,《哲學動態》2006年第9期。

《德欲之爭――早期儒家人性論的核心問題與發展脈絡》,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

《儒學當代發展的回顧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於《人民政協報》2005年4月4日、4月18日、5月16日;《新華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轉載。

《新儒學、新新儒學與四界哲學論》,10千字,《本體與詮釋》第5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

《從“欲”到“德”――中國人性論的起源與早期發展》,12千字,《齊魯學刊》2005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轉載。

《略說儒學的現代開展》,14千字,《東方論壇》2005年第1期。

《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中國青年報》2004年11月。

《帛書〈要〉篇考釋》,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中的儒學復興》,載《儒學與全球化》,齊魯書社2004年版。

《中國社會形態的四個層面及其歷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

《子思書再探討――兼論〈大學〉作於子思》,10千字,《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

《〈淮南子·繆稱訓〉所見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孟子車非孟子考:思孟關係考實》,15千字,《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

《〈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書源流考》,7·5千字,載《郭店簡與早期儒學》,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論語〉·〈論語〉類文獻·孔子史料――從郭店簡談起》,31千字,載《郭店簡與早期儒學》,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五行〉考釋》,40千字,《論衡叢刊》第二輯,巴蜀書社2002年8月版。

《〈五行〉考略》,6·5千字,載《古墓新知》,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不斷深化和完善的本體詮釋――早期道家宇宙論的演進》,23千字,《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人文主義宗教與宗教人文主義――從中國早期宗教和人文主義傳統看儒學的性質》,2·5千字,《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2期。

《從“疑古”走向“正古”――試論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

《從“疑古”走向“正古”――試論中國古史學的發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報》2002年7月16日。

《中國思想文化的特點》,11千字,美國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會和文化》2002年第1期。

《自由的本體詮釋――兼論老莊哲學的本體架構及其內蘊》,20千字,《本體與詮釋》,三聯書店2000年1月出版。

《郭店竹簡與中國哲學》,12千字,《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中國傳統價值理念與當代信仰危機》,4千字,美國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會和文化》2000年第2期。

《現代化:從科技革命到傳統復興》(原題《“中體西用”新釋》,32千字,《國際儒學研究》第7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中國哲學史需要重寫》(記者訪談),2千字,《北京日報》1999年6月9日。

《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國青年報》1999年11月。

《從郭店竹簡看先秦哲學發展脈絡》,6千字,《光明日報》1999年4月23日。

《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23千字,《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自由何須逃避--回應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試談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及其與簡本〈老子〉的關係》,9千字,《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4期。

《郭店楚簡〈天降大常〉(〈成之聞之〉)篇疏證》,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從郭店楚簡〈老子〉看老子其人其書》,13千字,《哲學研究》1998年第7期。

《〈中庸〉的思想體系與歷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輯,學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易傳〉成書與性質若干觀點平議》,13千字,《齊魯學刊》1998年第3期。

《從早期〈易傳〉到孔子易說--重新檢討〈易傳〉成書問題》,23千字,《國際易學研究》第3輯,華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

《孔子學易考論》,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從道論到心性之學--老子哲學之建構》,20千字,《哲學與文化》(台灣)1997年第4期。

《儒學與現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紀》1997年第1期。

《莊子形上學新論》,20千字,《學術界》增刊《中華道學》1996年第1期。

《再論原始〈論語〉及其在西漢以前的流傳》,15千字,《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4期。

《〈中庸〉的思想體系與歷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出版。

《本心本性的喪失與復歸--老子對孟子思想的影響》,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老莊孔孟哲學的底蘊及其貫通》,《原道》第1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大學〉新論--兼評新儒家的有關論述》,23千字,《新儒家評論》第2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庸〉成書辨證》,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以“自然”的本義觀照老子哲學之底蘊》,12千字,《中國哲學史》1995年第3、4期。

《生命的價值及其實現--孔、莊哲學貫通處》,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談由生、命、才、德諸範疇構成的莊子人性論》,12千字,《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3期。

《老子的宇宙論與規律論新說》,12千字,《哲學研究》1994年第6期。

《〈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章考辨》,9千字,《原學》第2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出版。

《試論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化的發展道路》,9千字,《探索與爭鳴》1991年第5期。

《中國古代的文化形態及其演變》,11千字,《中州學刊》1991年第1期。

《儒學的發展與孔子形象的演變》,12千字,《孔孟荀比較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論語〉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重新考察思維、認識、意識諸問題》,16千字,《青島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打倒孔家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命運》,4千字,《齊魯學刊》1989年第3期。

《孔子言行資料輯錄源流》,11千字,《中國哲學史》1989年第3期。

《嬗變不居的孔子形象--一個文化之迷》,13千字,《齊魯學刊》1989年第3期。

《從文化生成機制看中國文化的形成與演變》,13千字,《哲學研究》1989年第4期。

《文字·思維·文化--一個中西比較的嘗試》,9千字,《東嶽論叢》1988年第3期。

《孔子的情感理論與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東嶽論叢》1986年第3期。

《孔子的思維結構及其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9千字,《齊魯學刊》1986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