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簡稱口腔白斑,是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塊,屬於癌前病變(即有癌變的可能)。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是最普通和最重要的口腔角化異常,為特發性、持續性白斑,需與組織病理學結合診斷。據估計其惡變率約為2%。白斑發生的部位和惡變程度有關。口底和舌腹部白斑惡變可能性大於其他部位白斑。臨床宜採用局部與全身的綜合治療方法,癌變者應及早手術切除。

基本信息

病因

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

白斑確切病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維生素A缺乏。

(2)吸菸

(3)慢性刺激如殘根、殘冠、不合適假牙的長期刺激、嗜酒、長期吃過燙食物等。白斑好發於頰、唇、舌,其次為齶、牙齦及口底。常表現為外形不規則,大小不一,呈灰白或乳白色,稍高出黏膜面的斑塊。有的表面有針刺狀或融合成絨毛狀,也可呈不規則散在分布的顆粒狀,高出黏膜。大多數人早期無不適感覺,如發生糜爛或潰瘍,則可出現疼痛。醫學上分為均質狀、疣狀、顆粒狀及潰瘍性四型白斑。白斑惡變的信號為:突然快速增大增厚、周圍充血紅腫、出血、疼痛,基底形成硬結或形成彈坑狀(火山口狀)潰瘍等。

發病機制

近年研究認為:口腔黏膜白斑與白色念珠菌感染有關,應提起這些損害為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或念珠菌性黏膜白斑。過度角化是念珠菌感染的先決條件,口角是念珠菌性黏膜白斑的好發部位。英國的1項研究顯示:在被調查的念珠菌性黏膜白斑患者中,全部吸菸並日夜帶義齒。約半數念珠菌性黏膜白斑有結節樣改變。這可能是高達45%的表皮皮損發育不良的原因。用抗生素治療念珠菌性黏膜白斑,療程平均長約45天,損害的結節性和部分顯著性損害消失。

全身因素包括糖尿病、內分泌紊亂和維生素缺乏等。人們推測白斑是機體對慢性刺激的一種防禦性反應,引起黏膜角質層增厚並緻密,從而保護黏膜下的組織免於慢性刺激的損傷。

臨床表現

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常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1.斑塊狀: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或灰白色均質型較硬的斑塊,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不粗糙或略感粗糙,柔軟,可無症狀或輕度不適感。

2.顆粒狀:口角區黏膜多見,在充血的黏膜上白色損害呈顆粒狀突起,表面不平,可有小片狀或點狀糜爛,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數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皺紋紙狀:多發生於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邊界清楚,周圍黏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或堊白色,患者除粗糙不適感外,初起無自覺症狀,亦可有刺激痛等症狀。

4.疣狀:損害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狀或絨毛狀突起,粗糙,質稍硬,多發生於牙槽嵴、上齶、口底等部位。

5.潰瘍狀:在增厚的白色斑塊上,有糜爛或潰瘍,可有或無局部刺激因素,可有反覆發作史,疼痛。口腔黏膜白斑的好發部位為頰,唇次之,舌、口角區、前庭溝、齶、牙齦也有發生,雙頰白斑最多見,往往位於咬合線處,寬約1cm左右,有的延及口角。在口角1cm處為唇聯合區,該區白斑應警惕惡變,特別是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者。

癌前徵兆

被稱之為癌前病變的“口腔黏膜白斑”,在起病初期並無異常感覺,一般無自覺症狀。白斑可發生於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但以頰黏膜的口角處、舌尖和舌緣等三部位最為多見。隨著病情的發展,在黏膜上凸起白色斑塊,似雲霧狀,境界清楚,表面粗糙,有時發生潰瘍糜爛。如果白斑柔軟光滑,手指觸感不明顯,尚無大的妨礙,即無癌變的可能。如果顏色變白,表面變粗糙,一旦出現皸裂潰瘍等現象時,則提示有癌變的可能,一般50~70歲的中老年人的口腔黏膜白斑最易癌變。

診斷

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

長期不愈的黏膜白斑病應做活檢以排除癌變,組織病理學檢查是主要依據。

中醫病機及辨證:口腔黏膜有局限性白色角化斑塊,表面粗糙不易剝離,舌質稍紅、苔薄白、脈弦緩。辨證屬於胃肺蘊熱,復感毒邪,鬱結所致。

1.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黏膜白斑好發部位依次為:頰黏膜、口角黏膜、無齒牙槽、舌、唇黏膜、硬齶舌下區和齒齦。頰黏膜和口角黏膜皮損常呈對稱性發生,口角黏膜白斑常伴發念珠菌感染,該部位單純性黏膜白斑少見,常可覆蓋痂皮。當其發生在口腔鱗癌的高危部位(口底、舌腹外側、軟齶)時,應引起高度重視。

2.黏膜白斑的範圍大小不一,表現呈多形性,單發或多發。損害早期為淡紅色,以後皮損可是小片界限清晰的蠟滴樣斑,也可以有廣泛的皮損,色白;皮損可有絨毛樣或乳頭樣膜,皮損也可有不規則增厚和結節;有時表現呈網狀,與下面粘連很緊,強行剝去則引起出血,境界清楚,質較硬,不易推動,大增厚。反覆外傷可引發潰瘍。

3.通常無症狀,但部分患者主訴有燒灼感或刺激感。

4.儘管臨床表現與組織病理無必然聯繫,但在萎縮基礎上的白色、點狀、肥厚性結節是皮損上皮發育不良的特點,表明高度惡性化趨勢。如果消除外源刺激,許多黏膜白斑可康復。一些長期皮損可能不消退,晚期白斑增厚,可產生淺裂口和小潰瘍。通常無自覺症狀,或有針刺激感或輕度疼痛。近期研究表明:有4%~6%黏膜白斑轉變為惡性腫瘤。

鑑別診斷

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

本症應與扁平苔蘚、白色海綿狀痣先天性角化不良症、先天性厚甲症等相鑑別。

1.口腔扁平苔蘚白斑多見於上下唇及頰部齒咬合部,常呈網狀或花紋狀排列,周圍可有散在性的紫紅色多角形丘疹,而黏膜白斑病則缺如,此外,身體處常見有扁平苔蘚皮損。組織學上上皮細胞無不典型增生,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上部有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緻密帶狀浸潤。

2.黏膜白色海綿痣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較罕見。好發於嬰兒,少數發生於青春期,至青春期達於極點。病變累及整個口腔黏膜,白色或灰白色損害,呈海綿狀。如發生於40歲以下的患者,病變僅局限於部分口腔黏膜。

3.梅毒性黏膜白斑色乳白,周圍有暗紅色浸潤,白斑表麵漿液塗片可查見梅毒螺鏇體。身體他處可有其他梅毒症狀,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4.白色念珠菌病多發生於兒童。白膜周圍有炎症,取白膜塗片鏡檢可發現假菌絲及孢子。

長期不愈的黏膜白斑病應做活檢以排除癌變,組織病理學檢查是主要依據。

中醫病機及辨證:口腔黏膜有局限性白色角化斑塊,表面粗糙不易剝離,舌質稍紅、苔薄白、脈弦緩。辨證屬於胃肺蘊熱,復感毒邪,鬱結所致。

預防

預防白斑惡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去除口腔內一切可能的刺激物,如殘根、殘冠、不合適的假牙等。

(2)局部可用維生素藥膜。

(3)戒除煙、酒,少吃過燙及刺激性大的食物。

(4)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維生素A及維甲酸。

(5)定期到口腔科檢查,有惡變傾向者立即手術切除。

治療

在確認已經糾正吸菸等有害習慣後而損害尚未消失者,可考慮選用藥物治療,並進一步尋找致病因素。

口服維生素A,每日5萬U,或維甲酸35~50mg/d,初服時可能發生頭痛、頭暈,可酌減劑量,通常在幾天后即可適應。從第2~3周起,逐漸增加至每日30~60mg,3次分服,療程約1~2個月。常見的副反應有口唇乾燥、脫髮等。冠心病、肝腎功能異常與高血脂者忌用。

0.2%維甲酸溶液適用於局部塗布,但不適用於伴有充血、糜爛的損害。塗布時先拭乾唾液,以最細毛筆蘸少量溶液沿白色區域塗布,慎勿塗在唇紅黏膜。軟膏製劑因不能粘附於潤滑的口腔內側黏膜故不適用。新型製劑isotretinoin與arotinoid的作用基本上與維生素A酸相同,主要優點是劑量小(每日每公斤0.5mg)、毒性低、副反應少(唇紅乾燥、脫髮),但有致畸作用。

可長期使用魚肝油塗擦白斑,每天2~3次,1~2個月為一個療程,但不能用力過重。也可內服魚肝油,或用維生素A5萬U。在保守治療期間應密切隨訪。

經久不愈,治療後不消退者,白斑區發現皸裂、潰瘍或基底變硬、表面增厚顯著時,或已證明具有癌前改變的損害,應及早予以手術切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