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

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具有癌變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臨床上表現為口乾、灼痛、進食刺激性食物疼痛、進行性張口受限、吞咽困難等。 WHO 將其列為癌前狀態。

發病原因

病因不明,與下列因素關係密切。
1. 咀嚼檳榔。
2. 刺激性食物。
3. 營養因素:缺乏維生素A、B、C,低血清鐵、硒,高血清鋅、銅。
4. 免疫因素。
5. 遺傳因素。

臨床表現

1. 最常見症狀為口腔黏膜的疼痛、燒灼感,進食刺激性食物更為明顯。
2. 味覺減退及口乾、唇舌麻木感、黏膜水皰、破潰後形成潰瘍。
3. 出現淡黃、不透明、無光澤的條索樣損害,進行性張口受限,吞咽困難。
4. 頰部病變常對稱發生,出現垂直向纖維條索。
5. 齶部病變以軟齶為重,出現板塊狀白色病損,嚴重者軟齶縮短、懸雍垂變小。
6. 舌部舌乳頭消失、舌系帶變短、舌活動度降低。
7. 唇部受累黏膜表面蒼白,沿口裂出現環形、僵硬條索。
8. 咽鼓管受累時出現耳鳴耳聾,咽部聲帶受累產生音調改變。
9. 部分患者可合併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蘚或癌性潰瘍。

疾病診斷

1. 咀嚼檳榔史。
2. 口腔黏膜灼痛感,進食刺激性食物時明顯。
2. 味覺減退及口乾、唇舌麻木感、黏膜水皰、潰瘍。
3. 口內各處黏膜蒼白、灰白色條索樣損害,進行性張口受限,吞咽困難。

鑑別診斷

1. 白斑:白色斑塊,表面粗糙稍硬,觸之柔軟、無板塊或條索樣改變。多無症狀,無張口受限、吞咽困難等表現。
2. 扁平苔蘚:好發於中年女性,病損為白色網紋或條紋等,多對稱分布。質地柔軟,可有充血、糜爛,伴刺激性疼痛。但不會出現張口受限、吞咽困難等表現。
3. 白色角化病:為灰白色、淺白或乳白色的邊界不清的斑塊或斑片,不高出於或微高於黏膜表面,平滑、柔軟而無自覺症狀。局部有明顯的機械或化學刺激因素,去除刺激因素後,病損可減輕或消失。

疾病治療

1. 戒除嚼檳榔習慣、戒菸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刺激。
2. 腎上腺皮質激素:口服潑尼松15mg/天,服用2~3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加透明質酸酶。
3. 黏膜下注射丹參液、干擾素。
4. 高壓氧治療。
5. 手術治療:切除纖維條索,植皮,使用於張口嚴重受限者。
6. 中醫中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