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鮑德里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祛序

《反鮑德里亞》是國內第一部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直接正面回應早期鮑德里亞反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解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論戰性著作。作者以新的“構境論”方法,批判性地精讀了青年鮑德里亞最重要的三部學術著作:《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生產之鏡》和《象徵交換與死亡》。全書深入剖析了青年鮑德里亞學術思想的基根,即基於莫斯一巴塔耶草根浪漫主義之上的象徵交換邏輯;釐清了鮑德里亞思想發展中隱秘的批判邏輯轉換過程:從物的表意性消解到編碼結構的符號價值,再到沒有模本的擬真存在,最終,死亡性的象徵亂碼成為鮑德里亞試圖拯救世界的無望期待。這也是鮑德里亞深刻學術圖景中呈現的真實存在被謀殺的死亡三部曲。後期鮑德里亞的思想是病毒性和妄想狂式的話語,這種理論恐怖主義的邏輯暴力在過度的理性詮釋中成為一幅荒誕的現代學術漫畫。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反鮑德里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袪序。

作者簡介

張一兵(原名張異賓),1956年生於南京,祖籍山東茌平。1981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哲學系資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並擔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哲學學會會長、江蘇省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代表性論著有:《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解讀》(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形態——關於阿爾都塞的一種文本學解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無調式的辯證想像——阿多諾的文本學解讀》(三聯書店,2001年);《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2009年)。

媒體推薦

Keep objects as a system
Keep production as a mirror
Keep death as an exchange
Keep the world as a simulacrum
Keep the evil transparent
Keep the majorities silent
Keep your seduction alive
Keep your memory cool
Keep yourself as an other
Keep perfection as a crime
Keep illusion for the end
Keep on line for the while
——Jean Baudrillard,Fragments: Cool Memories Ⅲ

圖書目錄


導言鮑德里亞曾經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嗎?
1.莫斯的象徵交換與草根浪漫主義
2.巴塔耶無用的“草根”哲學
3.《物體系》:象徵關係在功能座架和系列模式中的缺席
4.《消費社會》的隱性邏輯支撐
上篇 符號之謎:物質存在的化蝶幻象——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批判性文本解讀
第一章 物的差異性操持方式中的表意符號編碼
1.物的效用與符號的社會價值
2.社會符碼化:物的差異性操持方式
3.社會區隔與遮蔽階級對抗的消費幻象
第二章 偽消費背後的需求幻象
1.消費物非物
2.從象徵性交換到符號價值的蛻變
3.作為一種差異性交換系統的虛假消費
第三章 從商品拜物教到能指拜物教
1.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什麼?
2.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原罪”及其拯救
3.從商品拜物教到能指拜物教的理論畸變
第四章 符號政治經濟學的“革命”
1.現代藝術品簽名中的差異性生產
2.藝術品拍賣:符號政治經濟學的學術產房
3.誰能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第五章 新經濟學複雜的邏輯結構
1.四重社會邏輯中的本真性象徵交換
2.迷人的多重邏輯轉換公式
第六章 使用價值的形上學批判
1.批判馬克思批判邏輯中丟掉的使用價值
2.使用價值的形上學
3.使用價值拜物教為什麼更神秘?
第七章 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與意識形態
1.作為神秘形式在場的意識形態
2.指涉物式的符號形上學批判
3.恢復象徵性交換:對價值與符號的超越
中篇 猴體對人體的顛倒性透視——鮑德里亞《生產之鏡》的批判性文本解讀
第八章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僭越
1.《生產之鏡》:青年鮑德里亞要反對什麼?
2.拒斥歷史唯物主義構架
3.方法論病根:歷史的超歷史化
第九章 生產本體:我生產故歷史在
1.歪批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2.原始象徵交換關係構成的理論大棒
3.打倒功用性的生產本體論
4.對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再質疑
第十章 勞動意識形態批判
1.勞動的形上之惡:具體與抽象;質與量
2.生產性勞動有罪
3.勞動的善與非勞動的美
第十一章 馬克思與自然的支配
1.啟蒙思想中的奴役性自然概念
2.馬克思在自然觀上的“半截子革命”
3.大寫的規律與大寫的自然必然性
第十二章 馬克思與種族中心主義
1.大寫的歷史和大寫的辯證法
2.分析範疇與意識形態範疇
3.人體解剖能夠作為解剖猴體的鑰匙嗎?
4.歷史唯物主義與西方中心主義
第十三章 猴體解剖與猿體結構之謎
1.主人與奴隸的辯證法新解
2.工匠的勞作與有用勞動的異質性
3.人體、猴體與猿體解剖的邏輯辨識
第十四章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中的歐幾里得幾何學
1.以現代話語去言說古代社會歷史的合法性
2.歷史唯物主義是普適性的科學嗎?
3.歷史唯物主義生成的經濟學根源之作古
4.“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原創與新的革命
下篇從符號到死亡性的擬真——《象徵交換與死亡》的批判性文本解讀
引子以死亡反對死亡:作為理論恐怖主義者的鮑德里亞
第十五章 結構性價值對質性價值的替代
1.什麼是價值的結構性革命?
2.生產的時代是如何終結的?
3.被符碼掏空了的勞動
第十六章 非生產性勞動與社會反抗的窒息
1.生產轉換為非生產
2.勞動降低為服務與自由時間的解放
3.勞動者與勞動場所的消失
4.貨幣的空心化與幻象中的反抗
第十七章 擬真與對當代資本象徵統治的反抗
1.擬真中資本邏輯的淫蕩在場
2.處於第二層面的擬真
3.象徵交換:反抗當代資本邏輯的唯一出路
第十八章 擬像與擬真:布爾喬亞王國的世界圖景
1.仿造:符號的等級僭越與對自然的擬像
2.沒有原形的生產與系列製作的再生產
3.擬真:模式生成與差異性代碼調製
4.代碼統治的暴力與蒼白的致死思辨
結束語:誘惑、死亡與消失
主要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後記

文摘

做了重要改寫,客觀的社會關係和在世關係被鮑德里亞的符碼關係徹底取代了。
鮑德里亞這裡想說明的東西的確非常難以理解,我們在此可以通過一些例子再作一點通俗的解釋。在鮑德里亞看來,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分層中雖然已經沒有了天生的貴族與平民的等級,但也不能簡單地以是否擁有財物來進行階層界劃。比如,今天的中國有一些人可以通過非常手段“一夜暴富”,可以立刻擁有財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有可能進入到一個並不屬於他的新的社會階層中去。不久前,在我居住的一度貧富差距並不那么十分明顯的南京,突然增加了幾輛價位不菲的大紅色單排座敞篷寶馬(BMw z4 coupe)和MINI寶馬(Cooper),可從車上下來的漂亮年輕女子,時常口吐穢言。舉止粗俗。於是,在大部分南京老百姓的眼中.她們並沒有因為擁有這樣貴重的財物而獲得敬重,人們反倒戲稱這些汽車為“二奶車”(當然這裡面肯定不是全部車主都是如此)。同樣的例子還有,身著高檔服飾、首飾、貴重手錶和其他物品的人,真正使他們獲得社會分層的決定性因素並非為對這些物品的直接占有和凸狀顯現,而是這些物品恰恰在某種凹暗點中完成它們在生活中的使用(“操持”)方式。用我的話來說,即物品是否能依存於他們生活的本己性情境,這才是社會地位的內在獲得。並且,鮑德里亞是想說,這種物品對人的體貼依存性,只有對在相同階層同質生活中的人來說,才會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意會性話語和構境,正是這種話語編碼和築模起了不同的社會結構。
鮑德里亞聲稱,他發現,在這種“符碼中隱藏了嚴謹的社會邏輯,雖然它從來不說出來,但卻可以依據每種社會地位的特殊邏輯來推斷和操控”。

後記

這本書的寫作還是一個意外。
2006年初,我本來只是想為《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寫一章關於鮑德里亞後馬克思思想的內容。那時候,我還沒有真正想認真對待這個所謂“後現代主義的宗師”。加之我已經指導了兩篇有關鮑德里亞的博士論文,其中,仰海峰的論文是我比較滿意的一篇,此文也已經在我主編的《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叢書》中出版(2004年),並取得了較好的反響。按理說,我應該解讀《物體系》或《消費社會》,因為那是鮑德里亞基於他的幾位老師但已經具有一定超越性的屬於後馬克思思潮的東西。於是,我開始準備討論鮑德里亞的背景資料,並開始一本本地精讀手上已有的相關文獻,也是在此時,我第一次從較深的理論邏輯層面遭遇了鮑德里亞那本氣勢洶洶的《生產之鏡》。回想起來,固然多年前在與海峰討論他的論文的時候,也談到過《生產之鏡》和其他著作中的觀點,可是,我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文本會有如此可怕的分量。如果按黑格爾的話來說,理論只能從內部的自我矛盾中攻破,那么,鮑德里亞的《生產之鏡》就真是一枚從內部解構和祛序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的重磅炸彈。我當時真的非常激動。更重要的是,鮑德里亞從20世紀60年代末連續寫下的幾本理論論著(如《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象徵交換與死亡》)竟然也都是直接批判馬克思的,而這些文本出版以來,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沒有引起人們的應有重視。即使在美國學者凱爾納主持召開的關於鮑德里亞的學術研討會後,也曾經出版過一本批判性的讀本,可其中絕大部分論者都沒有直接面對《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生產之鏡》等書。並且,《生產之鏡》等書竟然還一直被列為國內外社會學教學與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序言

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法國當代思想家,1929年7月生於法國東北部的蘭斯(Reims)。祖父是農民,父母為普通公務人員,故而鮑德里亞早年並沒有多少精英意識,這可能也是他日後能夠接受巴塔耶和莫斯的草根激憤觀的深層心理內因。亨利四世中學(Lycee Henri IV)高中畢業後,鮑德里亞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的入學考試中落榜,甚至沒能正常升讀大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在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之後才進入大學的)。此後,他又在大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失意。這些經歷,日益加深了他內心對當代西方主流文化的積怨。到了1960年代初期,鮑德里亞在索邦大學學習德文,後來在一個中學裡教德語,但也正是在這個波瀾不驚的時期,他開始受到莫斯人類學觀念的影響,並初次留意到巴塔耶的哲學。1966年,鮑德里亞在高等實驗學院(I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參加羅蘭·巴特(Rolanol Barthes)的研討課,同時在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大師列斐伏爾的指導下完成了自己的社會學博士論文《社會學的三種周期》;同年,他赴巴黎第五大學擔任助教,不久之後轉到南特禾大學(Nanterrre),教授社會學近20年。1986年鮑德里亞轉至多芬大學(Dauphine,巴黎第九大學)任教,直到1990年辭職退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