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磁力吸引體系理論

反磁力吸引體系理論

反磁力吸引體系理論,日本稱為廣域城市理論,法國稱為平衡發展,蘇聯稱為組群式居民點分布體系。指現代大城市因物質文化條件優越而產生人口向心力時,為分散大城市人口,克服這種力的吸引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該體系源於19世紀末英國霍華德(E.Howard)的花園城市理論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思維的衛星城鎮理論。

基本信息

反磁力吸引體系理論反磁力吸引體系理論
認為通過衛星城建設和布局,足以吸引中心大城市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歐和蘇聯等國城市理論和規劃工作者,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城鎮建設條件,明確了區內各城鎮的區位、職能、性質、分工協作和發展方向,通過城鎮體系布局,使區域內各城鎮形成互相密切聯繫的群體,從而克服大城市的人口向心力。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規劃布局的思想和方法在許多國家推廣,並上升為現代城市規劃學的新理論,稱為反磁力吸引體系理論。接此,在一個區域內建成抵消大城市向心力的城鎮體系,首先要建立地區性生產綜合體,提供工業發展基礎,並綜合開發高速交通線網,加強區內聯繫;合理安排行政、文化、科學中心;均衡布置生活、娛樂、旅遊、服務設施;保護環境。在此基礎上形成以綜合職能城市為中心並與各種專業化城鎮相結合的城鎮群。它既能適應社會化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要求,又在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具有足夠吸引力。現代化大城市同時存在向心力和離心力。工業集中、交通運輸方便、服務設施齊全是向心力產生的根源;城市的若干工業遠離原料產地並缺乏擴展空間,城區環境污染、交通混亂、居住條件惡劣,又形成人口的離心力。在設計以削弱大城市磁力作用為目的的反磁力吸引點(規模不超過中等城市)時,如能充分利用大城市的離心力,並使之成為自己的向心力,發揮其優勢,因地制宜開發資源,發展工業,吸引就業,合理安排交通服務和其它設施,就可形成既經濟合理、又獨具特色的吸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