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厄爾尼諾

反厄爾尼諾

反厄爾尼諾現象,又稱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ñ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基本信息

“反厄爾尼諾”的字面意思是"聖女",它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從20世紀初到1992年期間,反厄爾尼諾現象共發生了19次,大約每3年~5年發生一次,但也有時間間隔達10年以上的。反厄爾尼諾多數是跟在厄爾尼諾(El Niño)之後出現的,前述19次反厄爾尼諾現象,有12次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

反厄爾尼諾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變化的一種再現現象,其特徵恰好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指的是洋流水溫反常下降。反厄爾尼諾與厄爾尼諾現象已都成為預報全球氣候異常的最強信號。

從近50年的結果來看,這種現象發生的頻率少於厄爾尼諾,強度也比厄爾尼諾弱,持續時間則大多數為偏長。反厄爾尼諾出現時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水偏多。相反,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地區、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乾旱。

有關資料分析表明,在反厄爾尼諾期間,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動的颱風和影響我國的颱風都比較多,而在厄爾尼諾期間卻出現相反的情況。在反厄爾尼諾年份,西太平洋(包括南海)颱風總數平均為26.2個,登入我國大陸的颱風數為7.4個,而厄爾尼諾年份平均為21.4個和5.2個。

造成颱風偏多的原因,一是西太平洋海表水溫相對比較高,二是西太平洋上空的空氣對流相對比較旺盛,三是橫貫在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緊靠著副熱帶高壓南側的熱帶輻合帶的位置也偏北,而颱風相當多數是在輻合帶中的低壓或雲團發展起來的。這些條件都有利於颱風的活動。

反厄爾尼諾的發生與赤道偏東信風加強有關。偏東信風加強,赤道洋流受信風推動,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在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堆積,成為全球水溫最高的海域。相反,在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比較暖的海水向西輸送後,深層比較冷的海水就來補充,因此造成東太平洋海表水溫偏低,從而引發反厄爾尼諾現象。

反厄爾尼諾與厄爾尼諾現象已都成為預報全球氣候異常的最強信號。反厄爾尼諾現象是由前一年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後形成的。因此反厄爾尼諾現象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上80年代以來,先後在1984年至1985年、1988年至1989年和1995年至1996年出現過反厄爾尼諾現象。

產生機理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

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反厄爾尼諾現象。

研究歷史

自1949年有記錄以來,1949年-1951年、1954年-1956年、1964年-1966年、1970年-1972年、1973年-1975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9年初、2010年7月-2012年初都發生了反厄爾尼諾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

1984年-1985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2006年發生的反厄爾尼諾現象較弱。

2011年反厄爾尼諾現象在赤道太平洋海域開始加強。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預計,2016年秋季和冬季出現反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75%。2016年末或出現影響輕微的反厄爾尼諾現象 。

2015年至2016年強厄爾尼諾現象已於今年5月結束,但今年第三季度將可能出現弱反厄爾尼諾事件。

發生實例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反厄爾尼諾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1997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中國附近海洋變暖)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反厄爾尼諾現象(中國附近海水變冷)。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反厄爾尼諾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反厄爾尼諾也會造成氣候異常。

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說,目前的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反厄爾尼諾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複雜。

一般來說,由反厄爾尼諾造成的大範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反厄爾尼諾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反厄爾尼諾”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度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反厄爾尼諾”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影響

反厄爾尼諾對我國東北夏季氣溫有影響。在反厄爾尼諾年份,瀋陽、長春和哈爾濱夏季氣溫為偏高,而在厄爾尼諾年份,夏季氣溫往往偏低。東北是我國主要產糧地之一,氣溫變化對那裡的糧食產量有一定影響。

反厄爾尼諾對我國華北汛期降水也有影響。在反厄爾尼諾期間,華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而厄爾尼諾年份華北降水量容易偏少,其原因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有關。反厄爾尼諾年份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有利於形成華北汛期多雨的大氣環流形勢,而厄爾尼諾年份則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不利於建立華北汛期多雨的環流形勢。

反厄爾尼諾現象往往追隨厄爾尼諾現象到來。厄爾尼諾現象造成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在上漲期結束後,反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到來,在反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後的12個月中,大多數情況下,農產品價格已經在較低水平。反厄爾尼諾現象的另一重要影響是異常高水平的市場波動。一般來說,反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程度越大,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程度就會越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