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影響
近年來,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從來沒有中斷過,無論是歐盟、美國、日本還是新興經濟體,都開始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產品集中在鋼材、紡織品、汽車零件、輕工產品、家電產品等。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大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反傾銷成為當今世界貿易摩擦中一個焦點問題。在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中國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由於進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進出口總額的不斷增加,使得我國成為受到反傾銷次數最多的國家,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
中國受害原因
一、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未被其他國家公認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在日益增強,這使得某些國家或多或少地感覺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脅。為了遏制至少是減緩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國家自然就想到了“非市場經濟地位”這一錦囊妙計。在中國加入WTO時簽定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定,中國企業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15年之內(截至2016年12月10日),在遭遇反傾銷時仍被視為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的成員,除非其能夠自身證明。這就是所謂的“非市場經濟條款”。其實,以“非市場經濟國家”為藉口,對我國出口產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是一些西方貿易夥伴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就早已採用的手段。
二、“代替國”制度
由於我國改革開放以前一直採用計畫經濟體制,儘管我國目前已逐步步入市場經濟軌道,但許多國家仍制定了苛刻的條件,歐盟、美國等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採用“代替國制度”。即選擇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國相近的屬於市場經濟體制的第三國產品的類似商品的成本或出售價格來作為計算正常價值的基礎。而在選擇替代國時隨意性非常大,經常運用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於中國的國家作為替代國。這樣認定的結果,必然使中國出口產品的正常價值與出口價格處於事實上的不可比狀態,最終導致中國被徵收高額反傾銷稅或作出價格承諾,限制出口數量。
三、已開發國家希望“保護”國內市場
美、歐等已開發國家號稱是最自由的市場經濟國家,長期以來他們主張世界所有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並不遺餘力、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所謂的自由國家近年來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所作所為,就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這么做完全是為其自身利益服務的,實行市場經濟不過是他們企圖侵占他國市場的一個藉口而已。因為他們所宣揚的自由是單方面的,即他們可以自由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而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想進入他們的市場則是難上加難。
四、對反傾銷指控的不積極應訴
對國外的傾銷指控應訴不積極或應訴不利,導致其他國家更加“得寸進尺”。在反傾銷上,目前國內企業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積極應訴,但更多的則是不應訴。一旦不應訴,國外負責案件審理的部門就可以依據“可獲得的最佳信息”直接作出“缺席判決”,這就以為著我國企業要把多年辛苦開發出來的市場拱手相讓,徹底退出市場。由此引起反傾銷的連鎖反應,你越害怕我就越用此道對付你,從而引發其他地區新的反傾銷訴訟。
五、反傾銷專業人才的缺乏
美國和歐盟國家擁有龐大的行業協會和專業反傾銷律師隊伍,行業協會和各種行業公會在當地企業中有很高的威信,常常是反傾銷案件的發起者和參與者。美國政府做反傾銷工作的專職人員有800人以上,而我國反傾銷人才加起來還不到300人,往往一個官員要負責幾個反傾銷案子。相比之下,中國反傾銷人才嚴重不足,這也逐漸成為我國反傾銷的瓶頸之一。
應對措施
案例一:中國鞋企呼籲聯合突破貿易壁壘
2007年1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製鞋企業應對反傾銷訴訟情況通報會上,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代表抗訴歐盟反傾銷的四家製鞋企業,呼籲更多的國內製鞋企業積極行動起來,聯合應對國際貿易壁壘。“面對越來越大的反傾銷壓力,我們製鞋企業應該建立共同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平台,共享信息,公擔資金,共同表達自己的合法訴求。”
2007年1月8日,作為中國鞋業第一位提起歐盟反傾銷訴訟的企業家,王振滔代表奧康集團、泰馬鞋業等四家抗訴企業還發表了“中國鞋企應對貿易壁壘北京聯合宣言”。宣言稱:中國製鞋企業應共同參與到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爭取自身合法權益的行動中來,共同致力於推動在中國與世界鞋業之間建立健康、和諧的貿易秩序。
案列二:正泰境外合作繞開美國反傾銷壁壘
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公司運用境外合作等方式成功繞開壁壘,美國市場未受太大影響。同時,因提前進行平均稅率的申請,正泰從而獲得31.18%的平均稅率,避開了高達249.96%的全國性懲罰性稅率,與同行相比具備了相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