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又懺心一首
【創作年代】清朝
【作者姓名】龔自珍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又懺心一首①
佛言劫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②。
經濟文章磨白晝③,幽光狂慧復中宵④。
來何洶湧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⑤。
心藥心靈總心病,寓言決欲就燈燒⑥。
作品注釋
①懺心:懺悔內心之過失。作者於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寫有《觀心》之作,這首詩稱“又”或即以此。
②劫火:佛家傳說中的一種可毀滅世上一切事物的災火。這兩句是說自己已歷劫火,卻依然不能停止思考。
③“經濟”句:白日裡花費大量時間撰寫有關國計民生的著作。經濟,經世濟民。
④“幽光”句:夜間依然感情澎湃激盪。幽光,玄妙幽深的意識。狂慧,散亂無定的思維。
⑤“來何”二句:此二句省略主語“情”。
⑥心藥、心靈、心病:皆佛家語。心病謂世俗情慾;心靈謂人之本真精神;心藥謂佛教教義能使眾生屏除慾念,療救心病。寓言:寄寓深意的文字。
作品賞析
“劍”、“簫”是龔自珍詩中最為常見的意象,表述中又多附以“劍氣”、“簫心”等後綴,可見其並非實存,而是心靈化了的“劍”與“簫”。劍固為俠者佩飾,可也是詩人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屈原、李白等都有名作歌詠劍之激越犀利,連大家印象中清寒苦澀的賈島亦有“十年磨一劍”的豪情。到了龔自珍,劍尤其為他所鍾愛且屢形於言。所謂“狂來說劍”、“匣中龍劍光,一鳴四壁靜”、“美人如玉劍如虹”等等,這其中的“劍”無疑是沛然莫御的浩然之氣、排擊黑暗的鬱勃情懷、上沖斗牛的堅貞意志的象徵。與此相對的,龔自珍集中亦多有“怨去吹簫”、“聲滿東南幾處簫”、“我有簫心吹不得”一類句子。簫,代表著優美,也代表著淒咽,蘇軾《前赤壁賦》中稱其“如泣如訴,如怨如慕”是也。但如漢代王褒的《洞簫賦》、《南唐書·李冠傳》等又描寫簫聲的“慷慨”、“悲壯入雲”,與劍有共通的壯美。於是,前人審美風尚漸次沉澱下來,在龔自珍的心靈世界中加以去取、熔鑄,終竟構建成帶有鮮明個性特徵的非劍非簫、亦劍亦簫、兼具壯優之美的情趣與理想。
諸多以“劍”、“簫”為核心意象的名作中,《又懺心一首》作於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是較早也較激切的一首。題為“又懺心”,系因本年第二次參加會試落第,鬱悶之氣橫積胸中,乃借反思之名行怨憤之實。首聯故作一問,後面竟不作答,思致奇絕。“何物”也者,催動白晝文章、夜半狂慧之“情”也。此情來時如怒潮洶湧,須拔劍斫地而歌;去時則繾綣纏綿,要橫簫相伴而退。這是怎樣的豪邁,又是怎樣的幽怨,其心事之淵深盡在其中,可感知,但不可捉摸,迷離之美十足。末聯將激怨推上頂峰,指出一切不合時宜之癥結在於“心病”,那么如何療救,還是將不被人所喜的文字付之一火最為便捷,也乾淨。可是心血所凝聚,又豈真捨得。“決欲”二字,千迴百轉,透現出詩人的複雜心境。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初名自邏,後名自珍;始字愛吾,又字爾玉,旋改璱人,號定盦,亦作定庵、定公、定庵道人。又更名鞏祚,再更名易簡,字伯定;別署羽琌、羽琌山民等,浙江仁和(杭州)人,1829(道光九年)進士,官至禮部主事。1839(道光十九年)辭官南下,1841年暴卒於丹陽書院。身後有詩若干卷,600餘篇,多為28歲後所作。著有《定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