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古代民主是一種直接民主,那么近代民主則是一種代議民主,公民不是直接參與政府政策的制定,而是通過一套權力委託機制實現自己的民主權利。然而,實踐中的代議民主制度與這一制度的原則之間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形式上的控制機構和實際的控制機構的不符,聲稱人民擁有的權力與人民有限的實際權力的不符,議員們的許諾和他們的實際表現不符”,這構成了民主政治邏輯結構與事實結構的悖論。如何克服這一矛盾?許多學者認為,只有進行制度創新,建立參與民主制,允許公民更加廣泛的參與公共事務,保障他們進行有效參與的各種經濟和社會條件,並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為公民社會騰出更多的自治空間。而隨著現代信息傳輸手段的不斷普及,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方式和途徑將更加直接、快捷,傳統代議民主制下由政治精英壟斷政治決策的現象已經(和正在)被改變。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內比斯特曾預言,民主政治從低到高需依次經過代議民主、參與民主以及自治民主的三種不同形態。而隨著現代公民政治參與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拓展,必然為代議民主最終過渡到自治民主創造有利的條件。這首先表現在各主要已開發國家公民創製、複決、罷免等直接參與政府組成及其決策的手段的日臻完善。其次,如果說過去由於技術手段的局限使得在現代民族國家範圍內無法實現民眾直接參與政治的話,那么,隨著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這一局限將不斷得到克服。“電子投票”、“電子市鎮會議”、“電子表決”等新技術手段支持下的直接民主形式已初露端倪。廉價而快捷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將大大減低公民參與政治的成本,更多的公民將進入參與者的行列,他們可以足不出戶了解到有關政府活動的各種信息,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政策意願;新的信息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能夠在政治精英和民眾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樑,政府對民眾要求的反應將更迅速、更靈敏。
相關詞條
-
民主參與理論
民主參與理論又叫客群參與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和媒介集中壟斷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在美國和歐洲、日本等一些已開發國家出的一種新的媒介規範理論。
定義 概述 起源 經典解讀 民主參與論的障礙 -
共識民主制
共識民主又稱協和式民主,是針對奉行簡單多數票決的“多數民主”提出的,共識民主論總結並提煉了歐洲一些國家,比如荷蘭的成功經驗,標誌著歐洲傳統的統合主義模式...
概念 代表人物 模式 意義 特點 -
職工民主參與制度
1978年以後到1983年基本上恢復、建立和普及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職工民主參與的主要形式和狀況職工民主參與的主要形式“(1)職工代表...
我國職工民主管理制度的理論和實踐 我國職工民主參與的主要形式和狀況 -
民主立法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立法工作中,民主立法、立法民主化、堅持人民民主、發揚立法民主等理念早已有所體現,但“民主立法”這個詞是在進入21世紀後才正式使用的。...
含義 主體 制度 功能 途徑 -
電子民主
電子民主(electronie democracy,即e-democracy)是近年來隨著網路的發展從西方引進的概念,相關的概念還有數字民主(digit...
定義 原則 構建條件 組成部分 運用工具 -
雅典奴隸主民主制
公元前6世紀至前4世紀存在於雅典的一種僅限於公民集體成員的民主政體。馬克思主義史學界稱之為奴隸主民主政治。
-
代議民主制
定義 代議民主制又稱 間接民主制,是由 公民以 選舉形式選出 立法機關的 成員,並代表其在 議會中行使權力(稱為代議),並與 直接民主制...、競爭式精英民主、多元主義民主、法治民主、參與式民主及自主式(世界主義)民主...
-
參與定律
參與定律是由美國著名企業家M·K·阿什提出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會支持他參與創造的事物。
舉例分析 定律作用 參與形式 操作實務 -
間接民主制
間接民主制,指公民通過特定的形式指定特定的人員代表自己管理國家事務,公民的代表或其代表的代表是國家事務的直接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