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勤交代

參勤交代

參勤交代:也稱為參覲交代,日本江戶時代一種制度,是武家諸法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此項制度,各藩大名每年都要有一段時間在江戶輔佐幕府將軍。這項制度成為幕府監督大名(特別是外樣大名)的重要手段。參勤交代起源於鎌倉時代,御家人前往鎌倉執行官職。戰國時代時,部分大名在居城外的城下町聚集服從主君的武士。豐臣秀吉掌權後,在大坂城、伏見城、聚樂弟等城堡,賜予大名屋敷,由大名的妻子居住(相當於人質),大名則一年需要前往一次。這成為了參勤交代的原形。1600年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成為無可爭議的王者。1607年島津家久為首的眾大名討好幕府的忠心,自發組織起來前往江戶參勤。家康參考秀吉的做法,在江戶城為大名提供屋敷,同時要求大名妻子在江戶居住。由此參勤制度從當初的自發行動漸漸演變為一種制度。1635年,德川家光修改武家諸法度,至此參勤成為定製。

簡介

常盤橋,參勤交代常用地點常盤橋,參勤交代常用地點
參勤交代,亦稱為參覲交代。是日本江戶時代一種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戶替幕府將軍執行政務一段時間,然後返回自己領土執行政務。1635年的武家諸法度規定參勤交代的條文是:大名小名在江戸交替所相定也毎歳夏四月中可致參勤従者之員數。

歷史沿革

參勤交代參勤交代路線
起源:
參勤交代的起源是鎌倉時代起御家人前往鎌倉執行官職。戰國時代時部份戰國大名在居城外的城下町聚集服從主君的武士。豐臣秀吉所控制的大名在大坂城、伏見城、聚樂弟給予大名屋敷,由大名的妻子居住,成為了日本全國參勤交代的原形。一年需要前往一次。
制度完成:
1600年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勝出後,確立了德川家地位,3年後創立幕府。1607年島津家久為首的眾大名討好幕府的忠心前往江戶參勤。家康根據秀吉的做法,在江戶城建設屋敷,妻子在江戶居住,制度因而建立,由初時間的自發性行動漸漸成為一種制度。1635年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制定武家諸法度,成為了一種義務。
1642年規定譜代大名參勤交代為義務,原則上除了幕府上的役職者以外,其餘大名都要進行參勤交代。
後續發展:
除了在第八代將軍吉宗上任時,以財困為理由暫緩執行外,在其餘時代仍堅持執行。
1862年(文久2年)閏八月,參勤交代為文久改革的一部份,將出府的時間改為3年一次(1次為100日)。1864年(元治元年)爆發禁門之變 後幕府決定改回原有制度,但是願意執行的大名不多。

概要

參勤交代參勤交代
寬永12年(1635年)參勤交代設立,大名每年前往江戶一次,而妻子成為幕府的人質在江戶長期居住,前往江戶的費用需要由大名自行負擔。但是水戶德川家、部份親藩及譜代大名,另外部份離江戶不遠的領小細小的大名,大名會長期留守在江戶,因此稱為“定府”。此外高收入的旗本進行類似交代寄合的儀式。
參勤交代目的是削減大名的資金,阻止他們謀反。但是幕府的主要工作是軍役工作,有時會以大名行列的限制進行參勤交代。參勤交代是一種軍役,大名會有多名部份跟隨前往江戶,在前進時必需進行大規模的大名行列,對於大名的財政負擔做出沉重打擊。
參勤交代需要整備街道及宿場,大名行列的支出可帶來經濟收益。此外,參勤交代使大量人員來往江戶,對於江戶吸收各地的文代有所幫助。舉例來說,紀州德川家第11代藩主德川齊順在1841年(天保12年)的參勤交代,動員1639名武士、2337名工人及103匹馬,在枚方宿,七里飛腳會在藩主到達數個月前率先來到。由於動員數千人,因為需要大量成本。加上御三家的大名行列規模較大,很多農民都會專程拜訪。對於鄰近的經濟及文化有非常大的效果。
一些財政收入較低的藩,在經過大規模的宿場時,會臨時雇用其他人,以保持隊伍威嚴,又可以節省成本。
如果因為大名遇著某些事物無法參與參勤交代的話,他們會以“用舍”表示未能出席。理由包括火災饑荒藩主生病、亦會派他人代替藩主出席。
各藩的藩主通常會單身前往江戶,因此家臣數目有上升的跡象,結果導致江戶的人口超過半數為武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