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文化

原典文化

原典文化,指作為文化源頭的經典要籍,思想,文化等。指一種文化、思想、流派最開始、最本源的學說,未經修飾、詮釋、解讀的。如原典儒學應指孔子的學說,而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經過他人(朱熹等)解讀的儒學。

起源

原典文化的源頭,古人絕妙地通過描繪人物頭像的顯著特徵,來表達文明起源的探索路向,表達文明起源的“密碼”或“基因”。

這個顯著的差異是象徵的隱喻的,卻具有貫穿古今的洞察力和表現力。太容易知曉,荷馬這個傳奇的盲人詩尊,是聆聽的大師;倉頡這個傳奇的發明家之祖,是目視的大師。由此,荷馬與倉頡分別奠定了代表了兩種文明的原典文化不同的發展路向。

西方的語言文化普遍具有強烈的聲音元素和聆聽美學的特徵,中文語言文化普遍具有強烈的視覺元素和目視美學的特徵。

對於現代人來說,自先秦以來的文化原典,似乎離我們已經非常遙遠了。而事實上那些文化原典早已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之中,成為我們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文化原典對現代的影響,不僅是深遠的,而且是入微的。我們的民族精神,即是由那些文化原典所澆鑄。

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特性,從某些方面來說,正是那些文化原典的表現。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仁愛”、“博愛”、“仗義”、“忠誠”等,都可以從先秦的文化原典中找到根源。

因此,我們談傳統文化,說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並不是談論某些外在於我們的東西,而是在談我們自己、我們自身。

但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其文化發展的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並不斷地疊加到原有文化積澱之上,既豐富了原有的文化積澱,同時也使得文化原典與後人隔膜起來。

特別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更是一場人為的文化浩劫,它對文化原典的破壞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西漢時期雖然有所恢復,但已不能與先秦相提並論了,而漢儒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有利於思想的統一,但對早熟且尚未全面融合的先秦學術而言,也是具有破壞作用的。兩漢經學基本上承續了先秦儒學的傳統,而很少雜有其他百家思想,“經”與“子”的差別,也有地位高低之分的含義。

東漢時期印度佛學的傳入以及老莊思想以“玄學”的方式復燃,對中國古代思想的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對於先秦的文化原典的全面復興,卻造成了阻力,以儒士為主體的文化載體,在繼承傳統儒學的基礎上,不斷向佛道二家思想爭玄競幽,使對諸子之學的繼承較對釋老之學的融合,顯得更為薄弱和淺表。

唐王朝三教並重的文化政策,更刺激了這種思想文化發展的趨勢,雖然這時的傳統儒學更多的流入訓詁疏證一路,少有發明,而佛學的中國化以及為知識分子所接受,還有待時日,但是,大一統的政治局勢和包容萬象的氣概,使得唐朝在我國文化建設上,表現出對前此文化進行全面總結的特色。

意義

這種文化總結,不僅僅是對先秦以來的文化原典的清理,而且還呈現出對三教思想的充分展開,為宋代新儒學的興起及其在文化思想上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條件。宋學在此基礎上興起,也同時意味著對文化原典的更新和改造,使一切原典精神帶上宋學的特色,並對後世產生影響,在此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明清的承續,近代的新變,直到現代、當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行為方式,體現於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中。

既然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與我們相伴,不了解它或忽視其存在,顯然是不科學的,只有理性地接受和辨析,並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之進行改造更新,才能有利於我們的文化建設。這就是學習和閱讀文化原典的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