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厚、後、觜、垕,讀音作hòu(ㄏㄡˋ)
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孝公之子惠伯鞏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典籍《禮記·檀弓·後木》中鄭玄註:“後木,魯孝公子惠伯鞏之後。”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為厚氏”。在史籍《呂氏春秋·察微篇·觜昭伯》中高誘註:“觜氏,魯孝公子惠伯華之後也,以字為氏。”在春秋中期,古漢字“後”、“厚”、“觜”三字並通。
姓氏淵源
源流一:周公姬旦後裔,黃帝後裔。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孝公之子惠伯鞏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典籍《禮記·檀弓·後木》中鄭玄註:“後木,魯孝公子惠伯鞏之後。”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為厚氏”。在史籍《呂氏春秋·察微篇·觜昭伯》中高誘註:“觜氏,魯孝公子惠伯華之後也,以字為氏。”
觜昭伯是魯孝公姬稱之子惠伯華,可詳見《左傳·昭公廿五年》,在史籍《漢書·古今人表》中寫作厚昭伯,在《五行志》中又作後氏,在《左傳·襄公十四年·厚成叔》中釋文云:“‘厚’本或作‘觜’。”而在《風俗通·過譽篇》中亦作“後”。在春秋中期,古漢字“後”、“厚”、“觜”三字並通。鐸按:“《經義述聞·十九·王引之》曰:‘昭二十五年傳言季觜者一,言觜氏者二,言觜昭伯者二,言觜孫者四,觜字皆當作後。《元和姓纂》引《風俗通》曰:魯大夫觜昭伯食采於觜,因氏焉。已誤以後孫之‘後’為觜邑之‘觜’。食采於觜者叔孫氏,非後氏也。”又云:“《呂氏春秋·察微篇》:‘魯季氏與後氏鬥雞’,今本‘後’作‘觜’,後人依俗本《左傳》改之也。據注‘以字為氏’,則作‘後’明矣。”
古籍史典中關於“惠伯鞏之後”的姓氏爭論一直未休,但根據文物實載,惠伯鞏之後在春秋中期確實姓“厚”,並已經稱為“氏”,即為貴胄世家,厚氏官至魯國的大司徒,主管魯國的土地和教化民眾、官司籍田,負責徵發徒役等,如同當今主管國土資源、城市建設的副總理。
《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以采邑為氏,源於姬姓。魯孝公八世孫瘠,食采於厚(在今山東東平東南)謂之厚成,因氏焉。”是周公姬旦後裔,也是黃帝後裔。
源流二:源於西周早期的厚趠(chuo),也就是著名的西周早期銅“厚趠方鼎”的作器者,根據厚趠方鼎的銘文記載,“隹(惟)王來格成周年,厚趠有饋於溓公,趠用作厥文考寶,其子子孫孫永寶。朿。”釋文(厚久明注):周王來到成周的這一年,厚趠受到溓公饋贈,因以作鼎,作為他父親父辛的祭器,並希望子子孫孫能永遠珍愛。
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禽鼎甲“,器銘:“祝禽作文考父辛寶鼎,亞朿。”“朿”族之名最早見於武丁時期甲骨卜辭,《甲骨文合集》14921刻:“惠朿令暨多子族。”由此可知作器者禽的父系祖先“朿”近似商王支族。殷人稱父不稱考,周人稱考兼稱父,銘文中“文考”、“父辛”並舉,可知禽的母系出自周族,而同為西周早期厚趠方鼎的銘文中也為“文考父辛”而作,說明作器者“厚趠”同樣出自“朿”族。
銘文的最後一字(厚久明註:即(朿),圖形詳見本頁厚氏文物中厚趠方鼎配圖中厚趠方鼎銘文拓片中最後一個圖形),一般認為是厚趠家族的族徽。根據這個族徽和厚趠的父親名辛這些證據,一般認為厚趠家族是商的遺族,入周后繼續保留著一些商的傳統。
源流三:水神共工之子后土,炎帝的後裔。“厚”可以寫作“垕 ”,其義為掌管土地的神靈。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厚”字,左上部均為“廠”,是一個反轉符號,與土地或建築有關,右下部則是日光下高屋的倒影,其意為高屋投在地上的倒影很長、很深。所以,“厚”的本義是“深”。俗話說“天高地厚”,因之,“厚”在古語中多時專指地之“厚”。如《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后土”之“厚”,其如深達一千多米的黃土高原之黃土層,喻人喻德,猶如滋育萬物,萌生萬靈的黃土大地,厚德載物,深厚無垠。后土,《國語·魯語》說是神明共工的兒子,能平定九州,成為地神。《左傳》又說是神的名稱:“土正曰后土”《周禮·大司樂》稱“地示”。《禮·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后土被奉為社神,時代當在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時代當在周代後期。漢建“后土祠”,祠黃帝之佐神,與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對稱,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公元44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后姓與厚姓氏淵源略考
“後”與“厚”在字源上是一個字。“厚”可以寫作“垕 ”,其義為掌管土地的神靈。
“後”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中的“後”字,左下方是一個“口”字,右上方是一隻撮成圖形的手,表示把手圈在嘴上呼喊,使聲音傳送得更遠的意思。《說文》釋為:“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許慎的解釋,除了釋形有誤外,釋義還是正確的。“後”的本義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卜辭中,“後”常常用來指代氏族中的女性首領。而女媧正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女性首領,在當時是能“施令以告四方”的人,所以後人敬奉其為后土聖母,設祠祭祀。民俗活動中修築房舍或安葬亡人時都要先祭“后土”,以安其神,當是對后土聖母祭祀的衍義。後世,人們又用“後”指稱帝王的正妻,或者說是女性嬪妃的首領,如天后、帝後、皇后、后妃等。
“厚”字也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厚”字,左上部均為“廠”,是一個反轉符號,與土地或建築有關,右下部則是日光下高屋的倒影,其意為高屋投在地上的倒影很長、很深。所以,“厚”的本義是“深”。俗話說“天高地厚”,因之,“厚”在古語中多時專指地之“厚”。如《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后土”之“厚”,其如深達一千多米的黃土高原之黃土層,喻人喻德,猶如滋育萬物,萌生萬靈的黃土大地,厚德載物,深厚無垠。人們對后土對母的崇拜,認識價值當在於斯。
下面這段為後、厚、觜三字並通古文出處(厚久明注):
厚氏: 禮記檀弓後木,鄭註:“後木,魯孝公子惠伯鞏之後。”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為厚氏”。《呂氏春秋》察微篇觜昭伯,高誘註:“觜氏,魯孝公子惠伯華之後也,以字為氏。”華、革、鞏,字形相近之誤。觜昭伯見昭廿五年左傳。漢書古今人表作厚昭伯,五行志又作後氏。襄十四年左傳厚成叔,釋文云:’“厚”本或作“觜”。’風俗通過譽篇亦作“後”。後、厚、觜並通。
鐸按:經義述聞十九王引之曰:’昭二十五年傳言季觜者一,言觜氏者二,言觜昭伯者二,言觜孫者四,“觜”字皆當作“後”。元和姓纂引風俗通曰:“魯大夫觜昭伯食采於觜,因氏焉。”已誤以後孫之“後”為觜邑之“觜”。食采於觜者叔孫氏,非後氏也。’又云:’呂氏春秋察微篇:“魯季氏與後氏鬥雞”,今本“後”作“觜”,後人依俗本左傳改之也。據注“以字為氏”,則作“後”明矣。汪謂後、觜通,失考。
古人所爭論的“觜”,實際上就是以星宿形式和位置來形容的地名,或觜觿。觜宿,原專用來指二十八星宿之一,屬火,為猴,由三顆恆星星座組成,有觜宿一(獵戶座λ)、觜宿二(獵戶座φ1)和觜宿三(獵戶座φ2)。在中國古代標繪的星圖上,是西方第六宿,居白虎之口,有口福之徵,故在卦相上為大吉相。(註:觜觿,則是傳說中古代的一種神獸,實際上就是一種大龜,其甲駁蘊含天道,祭司專用來占卜、典禮、記事。)
而按古漢字“後”、“厚”、“觜”三字並通之解,因以轉用“厚”來形容魯國的觜邑(今山東青島),其地形如龜首,故名之,惠伯鞏之後的分封地就在該邑,後用邑名作為姓氏,稱厚氏,其後裔曾分布在山東青島、榮城、即墨、膠州一帶,後遷徙至河南洛陽,成為望族。
因“後”、“厚”、“觜”三字並通之解,故厚姓、后姓、郈姓和後姓部分後人有著同一淵源。
後 稷
中國古代周族的始祖。傳說是邰氏之女所生,初生時曾被遺棄,故名棄。在堯、舜時代(公元前21世紀以前)為農官,封地於邰,號后稷,別姓姬氏。據說他善於種植多種糧食作物,教民耕種。後來周族奉他為始祖,並認為他是最早種稷和麥的人。傳說中的堯、舜時代,農業還很原始,后稷對當時農業(種植業)的發展做出過貢獻,因而許多古籍如《詩經·生民》、《尚書·舜典》及《史記·周本記》等都歌頌和記述了他的功績。所以後來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時設定的農官,就稱為后稷。
後 羿
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著名夏朝神箭手,厚氏鼻祖之一。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各支始祖
厚氏惠伯革者.孝公子.其後為厚氏.——檀弓上疏.
澍桉陸德明釋文引雲.魯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為厚氏.又桉革.鄭氏檀弓注作鞏.雲後木孝公子惠伯鞏之後.孔疏桉世本雲革.此雲鞏.世本雲厚.比雲後.其字異耳.
郈氏昭伯名惡.孝公之後.稱郈氏.——史記索隱.
澍桉高誘呂氏春秋注.郈氏.魯孝公子惠伯華之後也.以字為氏.因曰郈氏.惠伯華.檀弓上注作惠伯鞏.世本作革.字形相近.又桉孝公八世孫成叔.為郈大夫.因以為氏.是以邑為氏也.高氏謂以字為氏.非矣.又桉驕恣篇注.郈成子.郈敬子國之子.郈青孫也.國為同字之誤.韋昭國語注.郈敬子.魯大夫郈惠伯之後.玄孫敬伯同也.呂氏春秋有郈成子.與右宰谷同時.即厚成叔.古今人表有厚昭伯。
姬姓厚氏族人皆尊奉惠伯鞏為得姓始祖。
厚氏的源流有三:一是源出於姬姓,四周有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在觜邑(今山東省東平),諡號觜惠伯,他的子孫以觜為氏,後用邑名作為姓氏,稱厚氏。二是源於商的遺族,西周早期的國寶級文物厚趠方鼎的作器者“厚趠”,出自“朿”族,“朿”族之名最早見於武丁時期甲骨卜辭,“朿”近似商王支族。三是相傳炎帝的後代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掌管土地事務的官職),死後被封為社神,其後代子孫以後為姓,稱後氏。
遷徙分布
厚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零一位,以洛陽、高密為郡望。現行較罕見姓氏。
今甘肅、山東、遼寧、黑龍江、河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 按古漢字“後”、“厚”、“觜”三字並通之解,因以轉用“厚”來形容魯國的觜邑(今山東青島),惠伯鞏之後分封在該邑,後用邑名作為姓氏,稱厚氏,其後裔曾分布在山東青島、榮城、即墨、膠州一帶,後遷徙至河南洛陽,成為望族。
厚氏族人在秦、漢之際有輾轉遷入高麗、倭奴者,後在朝鮮、日本生息繁衍,在朝鮮為櫻田厚氏,在日本為大仁田厚氏,多是歷為政界名士。
闖關東-山東人-清代分三個時期:
(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 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鹹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以下為厚姓主要聚居地(待補充):
山東德州陵縣宋家鄉厚家村
甘肅平涼靜寧縣細巷鄉厚川村
甘肅平涼靜寧縣威戎鎮厚岔村
河北滄州青縣曹寺鎮厚召官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滿蒙古族自治縣新地鄉厚家村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安遠鎮厚家坪村
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厚杖子。
家譜文獻
日本新參厚姓家譜(嶋袋家)十四卷,著者待考,始纂於日本德川初期(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石刻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新參嶋袋家神社。
厚氏族人在秦、漢之際有輾轉遷入高麗、倭奴者,後在朝鮮、日本生息繁衍,在朝鮮為櫻田厚氏,在日本為大仁田厚氏,多是歷為政界名士。
字輩班派
厚氏行輩泛字譜式:
譜式1:
學、登、廷、盛、茂, 繼、泰、慶、繁、興,
守、獻、維、儒、道, 照、純、體、廣、宗,
尚、功、傳、彥、士, 安、保、世、華、中,
意、正、身、修、立, 家、齊、國、治、平。
譜式2:
希、奉、從、文、厚,子、明、可、大、昌,
榮、華、富、貴、祥,仁、德、傳、世、廣。(說明:譜式1“學”字和譜式2“子”字輩是同輩人。)
(山東和河北,最新,接上面的“廣”字)
玉心存方正,忠孝培賢良,
尚公登朝立,安國興家邦,
斯其煥景瑞,建道永承章,
祖思貽澤逺,萬代念宣揚。
純庭寶炳 ,之汝富貴祥 ,仁德傳世廣 (說明:這是河北滄州青縣厚召官的最近的家譜)
(說明:有關"厚"作為姓氏的相關內容,及本詞條中“姓氏淵源”一項均為哈爾濱厚氏子孫厚久明私人整理,無關人員請不要隨意更改。)
厚氏文物
國寶級文物
西周厚趠方鼎為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通高21.3厘米,口部縱長13.3厘米,口部橫長17.5厘米,重2.4公斤。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鼎為飪食器。口沿外折,雙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漸有收分,下有四條細長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飾獸面紋,獸面紋長角下垂於兩側,體軀省略,圖式稀見。內壁有銘文五行三十四字,記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饋贈的事跡。該器鑄作精細,在宋代即已著錄,流傳保存至今,實屬罕見。
【銘文】“隹(惟)王來格成周年,厚趠有饋於溓公,趠用作厥文考父辛寶,其子子孫孫永寶。朿。”
銘文釋義:周王來到成周的這一年,厚趠受到溓公饋贈,因以作鼎,作為他父親父辛的祭器,並希望子子孫孫能永遠珍愛。
口沿較寬,上立兩耳,四角置棱脊,平底下置四條柱足。柱足上部飾外卷角獸首,是西周早期鼎足裝飾的趨向。腹部四壁飾獸面紋,雙角下垂,尖端又作勾曲形上卷,獸角占據獸面紋主要地位。此鼎腹部紋飾極為罕見,另一相似器物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厚趠方鼎最早見於《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為宋代出土留存至今的青銅器之一,是歷見著錄,流傳有緒的重要青銅器。
銘文的最後一字,一般認為是厚趠家族的族徽。根據這個族徽和厚趠的父親名辛這些證據,一般認為厚趠家族是商的遺族,入周后繼續保留著一些商的傳統。
國家一級文物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在山東曲阜林前村出土了三件青銅器,其中有一件是春秋中期魯國大司徒厚氏的元黼,高28.6厘米,寬25.2厘米,重7.24千克。厚氏元黼的形狀為直口淺盤,平底,圈足,腰部有一束箍。蓋上有花瓣形捉手,可卻置。整體飾變體蟠虺紋,蓋的捉手和圈足鏤空。
其蓋、器對銘四行二十五字:“魯大司徒厚氏,元黼作膳,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銘文大意是:“魯國的大司徒厚氏,鑄造了元黼做盛肉食之用,祈望我族萬年長壽無疆,子孫後代永遠寶用此器。”
其黼蓋子的捉手和圈足處理成鏤空式樣,是春秋時期青銅器皿的典型特點,也是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巔峰的代表。同時出土的大司徒厚氏元匜上也有同樣的銘文。共出土的還有兩件同樣銘文的器皿。
春秋中期。盛食器。有蓋,直口平底,淺盤,高因足。蓋頂作外敞樓孔蓮瓣形裝飾。通體飾竊曲紋。蓋器同銘,各鑄二十五字,記此鋪為魯國大司徒厚氏所作。此器形狀似豆,卻在銘文中稱“匝”,這在同類青銅器中不多見。現藏故宮博物院。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是在西漢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高密國,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當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東漢時期改郡為縣,隸屬北海郡。西晉復置國,南朝宋改為郡,移治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南北朝後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當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一帶。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厚姓名人
厚榮庚
(1943~今),山東陵縣人。著名報摘收藏家。1964年開始收藏,專集《中國青年報》的"青春寄語"小欄目,共集有兩大本;1985年開始集各種報紙的各類信息,現藏二千餘項。主編有(信息專輯)小刊,歡迎索閱。
厚玉安
(1944~今),寧夏銀川人。著名地方中醫師。畢業於銀川機校,後為中醫師,現任“五行神醋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會平衡針灸委員會會員。發明有“五行醋的製作方法”並獲國家發明專利,有多篇論著分別載入《唯象中醫精粹》、《中西百家新論》、《中醫藥發展新論》等。
厚久明
1989年出生,其個人蒐集整理《姓氏略考-厚姓-姓氏淵源》發表於新浪部落格、百度、人人網等,百度百科中“厚姓”和“厚”詞條中有關厚氏的內容編輯者,為厚姓的歷史淵源研究做出積極的貢獻。
厚華塘
1959年出生,1978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雷達兵第19團服役,1983年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西城分局工作至今。主任科級。業餘愛好旅遊和攝影。
源流系譜
中華姓氏炎帝神農氏源流系譜:
中華民族的開端 ┌三皇┌柏皇┌中央┌大庭┌粟陸┌驪連 │
│二伏│氏.┴氏.┴氏.┴氏.┴氏 →下續│
│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三皇├羲氏┤【三皇二伏羲氏,自公元前四四七七
│氏.┴氏.┴氏.┴氏.┤一燧│●姓│即位至無懷氏公前三二一八年等十八
│←人類初始,開天闢地 └人氏┤風 └共一二六0年,朝代下續炎帝神農 ├郝骨氏
│ └女媧,創設婚姻娶嫁制度,人類優生學始祖
◎伏羲氏,其裔鹹鳥─承釐─厚炤─顧相─巴人,衍傳五胡十六國之成漢。
│驪連┌渾沌┌赫胥┌尊盧┌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氏 │
│氏.┴氏.┴氏.┴氏.┴氏.┴氏.┴氏.┴氏.┴氏.┼祝融┌少典 下續
周朝
元囂姬姓,元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高辛氏。(氏族典:元囂生帝嚳高辛氏。)
少典氏第三十七代、黃帝軒轅氏第二十六代仲雍:樊氏、樊仲氏、卿氏、皮氏、虞氏、方組于氏。(樊色)氏、鄴(業,改林加大。)氏。自虞仲滅,而吳始大,二十有四世,滅於越有,燭庸氏、厥繇氏、常壽氏、夫餘氏,鳧臾氏、胥門氏、慶忌氏、慶師氏、公冶氏、公祖氏、公劉氏、太伯氏、漆雕氏、壽氏、餘氏、句氏、夢氏、延氏、番氏、夫氏、(既木)氏、冶氏、闔氏、(戶去)氏、回(回改兒)氏、常氏、開氏、周氏、古氏、蠹氏、禽氏、頗氏。其以邑者有,偃州氏、州來氏、延陵氏、棠溪氏、堂溪氏、唐溪氏、郁閭氏、郁氏、隩氏、彧氏、柯氏、成氏、粱氏、公氏。越之滅,吳流其長子鴻於婺源,而鄖(員邑)一作鄖,即海陵。)與無錫皆吳派。
少典氏第三十八代、黃帝軒轅氏第二十七代文王:文王長伯邑考,早卒,次即武王,又次、管、魯、蔡、郕、霍、衛、毛、聃(冉改丹。)郜、雍、曹、滕、畢、原、豐、郇等十八子。
少典氏第三十八代、黃帝軒轅氏第二十七代虢仲:虢仲、虢叔,文王異母弟。仲曰西虢,後遷上陽為南虢,而留者為小虢,後滅於晉叔曰東虢。虢氏、郭氏、制氏、上陽氏、夏陽氏、西郭氏、南郭氏、南伯氏。
少典氏第三十九代、黃帝軒轅氏第二十八代文公旦:文公旦釆於周,故稱周公。成王封其子伯禽於魯,公爵也,三十四世,滅於楚後有,臧會氏、臧文氏、臧孫氏、有蟜氏、公山氏、武仲氏、南宮氏、惠叔氏、叔仲氏、仲顏氏、仲叔氏、公孫氏、東門氏、子家氏、子叔氏、子服氏、子我氏、子言氏、子翬氏、子于氏、子成氏、子寤氏、子孟氏、子駒氏、子有氏、子士氏、子華氏、子陽氏、子揚氏、公施氏、公襄氏、公冉氏、公為氏、公思氏、公石氏、公之氏、八析氏、公巫氏、公父氏、公伯氏、公慎氏、公索氏、公肩氏、公良氏、公哀氏、公若氏、公冶氏、公輸氏、公鉏氏、公儀氏、少施氏、慶父氏、富父氏、賓牟氏、意如氏、仲梁氏、仲顏氏、孟孫氏、仲叔氏、叔孫氏、季孫氏、聲氏、意氏、南氏、懿氏、陘氏、般氏、僖氏、榮氏、禽氏、於氏、賜氏、湣氏、閔氏、騫氏、哀氏、隱氏、悼氏、引氏、毗氏、彌氏、展氏、施氏、衡氏、為氏、穆氏、作氏、昨氏、婼氏、尾氏、鞠氏、麴氏、孟氏、仲氏、叔氏、李氏。孟之後有,軻私淑,孔子為戰國大賢,其以邑氏者又有,臧氏、眾氏、鄟氏、秦氏、運氏、鄆氏、管氏、柳氏、 厚氏、郈氏、顏氏、郎氏、費氏、蔑氏、魯氏、柳下氏、瑕丘氏、厚丘氏、粱其氏、谷粱氏。符氏。禽氏、管氏。陰氏。
少典氏第三十九代、黃帝軒轅氏第二十八代蔡叔:蔡氏、辰氏、盱氏、朝氏、歸生氏、生氏、太史氏、蔡仲氏、子履氏、大利稽氏。
少典氏第三十九代、黃帝軒轅氏第二十八代曹叔:曹叔名振鐸二十六世滅於宋後有,曹氏、羈氏、僖氏、釐氏、子臧氏、射姑氏、夕姑氏、公疆氏。其分於汴者為,卞氏,欣氏。分於牟者為,曹牟氏、重丘氏。曹操謀漢,號魏,五世而劫於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