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即墨東瀕黃海,南依嶗山,是青島近郊市,素有“青島後院”之稱。全市總面積1780平方公里,107.53萬人口。2003年

區位優越,交通優勢得天獨厚。即墨扼青島通往全國的陸上“咽喉”,膠濟、藍煙鐵路橫穿境內西部,濟青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青煙、青威、青沙等5條國家和省級公路縱貫全境。城區距流亭國際機場不足15公里,距青島港40公里;西到藍村、即墨火車站分別為24公里和15公里。市鄉公路四通八達,境內還有鰲山、女島兩個國家二類開放碼頭,形成了海陸空交通便利的交通網路。
旅遊資源
氣候宜人,旅遊資源豐富。即墨處於北溫帶沿海區域,海岸線183公里,年平均氣溫12℃,降雨量750毫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潤相濟,氣候宜人。即墨向為山海形勝之地,物華天寶,文物古蹟較多,旅遊資源豐富,鶴山、馬山、田

歷史沿革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即墨秦代置縣,漢初已成為膠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隋朝建城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戰國時期,即墨被稱為“三齊名區”,文化發達、經濟繁榮、商賈雲集,與齊都臨淄“並夸富饒”。秦統一中國後,即墨正式定為縣,隸屬於齊郡。館藏北宋金銀書寫《妙法蓮花經》為“國寶”。
1989年9月,撤縣建市,改為即墨市,即墨縣已成為一個歷史詞條
即墨經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即墨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00處,其中國小209處、國中41處、普通高中8處、職業中等以上學校8處、成教中心校30處、民辦學校4處,在校學生15.12萬人,在職教職工1.1萬餘人,其中高級職稱556人,中級職稱4196人。在教育發展中,堅持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步構建起了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的教育格局,教育整體水平逐步提升,職業學校入學率及普通高考錄取率連續多年在青島地區名列前茅。先後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十佳體育先進縣、山東省“兩基”工作先進市、山東省教育督導先進集體,並先後承辦了全國部分省市職業教育現場會和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