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基肢

$X7g4B昆蟲和其它節肢動物一樣,體軀由一系列環節組成,每一個環節稱為1個體節(segmen 有些體節的側面著生有成對和分節的附肢(appen talmembran

基肢 limbbasis

相關信息

第一節昆蟲的體軀和體節#f8O:O3e)~+x+x%w
一、體軀和分段
"])n$X7g4B昆蟲和其它節肢動物一樣,體軀由一系列環節組成,每一個環節稱為1個體節(segment或somite),昆蟲的體軀由18—20個體節組成(不包括頭前葉和尾節,因為它們不是真正的體節)。有些體節的側面著生有成對和分節的附肢(appendage)。為保護內臟和蟲體運動的需要,昆蟲的體壁常常硬化,形成骨片。但是體節之間仍然存在著未經骨化的柔軟的節間膜(intersegmentalmembrane),以增加體軀的活動性。由於附肢的演變和肌肉的相應發展,昆蟲的體節分別集合形成負有不同功能的3個體段(tagmata),即頭部、胸部和腹部。%w7}*{)Q2b9y*_2X9e

"o.N(d7M/h8u頭部是昆蟲身體最前面的第1個體段,由數個體節組成,由於各節高度癒合,故分節界線不清。頭部著生有用於取食的口器,還具有司感覺功能的1對觸角、l對複眼和o一3隻單眼,故頭部是昆蟲感覺和取食的中心。;?4W'z3J7Q0T
胸部是昆蟲的第2個體段,由3個體節組成,依次稱為前胸、中胸和後胸。每個胸節的側腹面分別著生有l對足,即前足、中足和後足。大部分昆蟲在中、後胸的背側面各著生有1對翅,分別稱為前翅和後翅、所以胸部是昆蟲的運動中心。
-i1o3u/A/{(d/z腹部是昆蟲的第3個體段,通常由9一11個體節和尾節組成。除生殖附肢和較低等昆蟲的尾須(著生於第11腹節)外,大部分附肢均已消失。雄蟲的生殖器官位於第9腹節,雌蟲的生殖器官則位於第8—9腹節。肛門在尾節內。腹部第l一8節兩側各著生1個氣門。昆蟲的其它內臟器官大部分位於腹部體腔內,所以腹部是昆蟲的新陳代謝和生殖中心。&_:J%o:F7p2q8Q$k'y0Q

1E!x-j.T*N+C!T8A
-D(P3X/@1W$h;P7\(M&?(`3h&N3~#R
蝗蟲體軀的構造蜻蜓胸部的構造蝗蟲腹部的構造,s+p5|-T8E(~%u
0k0N&_6|4x(UF1?4x5W/@
二、體節的分區和構造
7o*r+Af"G:M:r,Q+X昆蟲的體軀或各個體節一般為圓筒形,可按肢基的位置將其分為4個體面。兩側肢基著生部分為側面(1ateralregion),肢基上面的部分稱為背面(dorsalregion),肢基下面的部分稱腹面(ventralregion)。
-F.z:J)W4`!L昆蟲的體壁大部分骨化(sclerotization)為骨板,形成外骨骼(exoskeleton)。體壁的骨化不僅具有保護作用,還可以供肌肉著生,成為重要的運動機械。各體節的骨化區,依其所在的體面分別命名為:背板(tergum)、腹板(sternum)和側板(pleuron)。骨板常在適當的部分向里褶陷,稱為溝(suLcus),由溝可將骨板劃分為若干小片,稱為骨片(sclerite),按其所在骨板,分別稱為背片(tergite)、腹片(sternite)和側片(pleurite)。
0e.x)^0d9L-G9O0Z._
1h4`$K8I#S2`%r3`Y)y
2d)K'\c9K1G+v蝗蟲的背板、側板昆蟲體壁上的溝、內脊、內突和縫;m'S0G&f+o3f9n2p

6V0e2A.j1S#@)V$c,L:P體壁的內陷部分稱為內突(apodeme),可呈脊狀、板狀、杈狀等。依其所在的部位和形狀的不同,名稱也各不相同。在頭部的叫作幕骨(tentorium),在體軀背面的稱為懸骨(phragma),在腹面的叫作內刺突(spina)和*突(furca),側面的稱為側內脊(Apophysis)。所有的內突統稱為昆蟲的內骨骼(endoskeleton)。它既可增強體壁的強度又可增加肌肉的著生面。在昆蟲中所謂的縫(suture)是由相鄰兩骨片並接所留下的分界線。
/s*k&w5n)b三、體長和體向
&B8d#E+M7R-d3\(一)體長:昆蟲的成蟲大小差異懸殊,最小的如赤眼蜂類體長僅o.25mm,而有的竹節蟲體長可超過300mm。昆蟲的體長是指頭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末端的長度,不包括頭部的觸角、口器和腹末尾須及外生殖器等的長度。翅展是指翅展開時,兩前翅翅尖之間的直線距離。
,k+p1M!r$~6y:S8?#y描述昆蟲的大小常以大、中、小型或微小型表示,一般採用以下尺度劃分:2mm以下為微小型,2—5mm為很小型,5—10mm為小型,10一30mm為中型,30一50mm為大型,50—80mm為很大型,80mm以上為巨大型,超過200mm則為極大型。一般昆蟲的體長在5—30mm之間,翅展在15—50mm之間。
'J&c"d'a"]0D4e+}(二)體向:為了描述昆蟲各部分的相對位置,通常將昆蟲一定的體軀部分作為定向的基礎,按照體軀各部分的位置和方向,分為以下6個體向:
2@(Z1k0_2S3G3V5L1、頭向:與頭部的方向一致,與體軀縱軸相平行。:a-F;c0n(~U!u1Q&H
8y$?6}4g"o6p,~2y
2、尾向:與尾部的方向一致,也與體軀縱軸相平行,但與頭向相反。
;Z7{6`+y(j(x0f%E7N3、中向:向著蟲體中軸的方向,與體軀縱軸相垂直。
*@/}6W6M%r)E3h4、側向:與中向相反,背離體軀中軸方向。
@"C3B'or:}0t(s1x$a5、背向:向著蟲體背面的方向,背向朝上。&p)c8[4g%n
6、腹向:向著蟲體腹面的方向,腹向朝下。(g)r)b$f/wL6f6t
昆蟲的體向
,K3\!p'e;m1_$H*j-f/S0t8D7J
除上述體向外,在形態描述中也常用到下列部位及名稱。
#Q1?*x+r&y基部(proximal)和端部(distal):昆蟲的附器和外長物,以其靠近蟲體的部分為基部,遠離蟲體的部分為端部。前胸背板的後方是基部,前方是端部,而甲蟲類的鞘翅則以靠近前胸內部分為基部,遠離前胸的部分為端部。6B+z${$ip5F$R6B#d
外邊(ectal)和內邊(intal):昆蟲的體部和附器,凡與體軀縱軸比較接近的一邊稱為內邊,與體軀縱軸較遠的一邊稱為外邊。
(v2I'[%N;h)k9Y.R(n'Y7n前緣(anterior)和後緣(posterior):昆蟲的體部和附器與體軀縱軸垂直的部分,離頭部較近的一方為前緣,離頭部較遠的一方為後緣。4m&d:k%k2G;d)A:b
縱或長(1ength)、橫或闊(width):昆蟲的體部和附器凡與體軀縱軸平行的稱縱或長,與本軀縱軸垂直的稱橫或闊。
9_-P2zA8?&~:D5R第二節昆蟲體軀的分節方式
"G(x!i"HIZ;C昆蟲體軀的分節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初生分節(primarysegmentation),另一種是後生分節(secondarysegmentation)。
2l)C0Ol9`%?3[7M一、初生分節!@%}2Z;w&k;u#o
在軟體的分節動物中,如環形動物和某些昆蟲的幼蟲期,體軀的分節是以體壁的環形凹陷劃分的。在體軀的內面,這些節間凹陷稱為節間褶(intersegmentalfold),兩節間褶之間的部分為一個體節。縱肌附著在節間褶上,當縱肌收縮時,體節隨之縮短;縱肌放鬆時,體節隨之伸長,體節可自由活動。這種分節方式與胚胎分節—致,故稱為初生分節。初生分節是較原始的分節方式,它所形成的體節叫做初生節(primarysegment)。
"L9\6^-u9p$a"m#o$N4q"Z#x8V3r0y2W"A
昆蟲體軀的分節方式
;@7s%h4J,d/X%o(R1{)y"h5P:M'C
二、後生分節0q![;Q5z5r-e/b'`%c
成長的節肢動物,如昆蟲成蟲,體壁大多骨化,節間褶也骨化,節間褶向里突出形成內脊,供肌肉著生。在節間褶的前面有一狹條未骨化的膜質部分,叫作節間膜,節間膜為體節的分界線,這種分節方式叫作後生分節。以後生分節方式所形成的體節叫後生節(secondarysegments)。隨縱肌的張弛,前後體節的骨板以前套後的套疊方式,使蟲體體軀縮短或伸長。
#|7j$H+d+w1X4l;^+Pa8J.P6p"i
後生節內包含原初生分節的節間褶,該褶骨化向里形成內脊,稱前內脊(antecosta),在外面留下的溝叫前脊溝(antecostalsulcus)。前脊溝將後生節分為兩部分:在背板上;前脊溝前的狹片稱為端背片(acrotergite),溝後部分稱為主背片(basistergite);在腹板上,前脊溝前的狹片稱為端腹片(acrosternite),溝後部分稱為主腹片(basisternum),也稱為基腹片
&h%l+Q&F;Z第三節昆蟲的附肢:p4G6b1h6T6v!M'q2K+g)D
節肢動物具有成對分節的附肢。附肢的原始功能為運動器官,但在各類節肢動物中,已演化成不同功能的器官。例如昆蟲頭部的觸角、口器,胸部的,;腹部的外生殖器的一部分和尾須等。0q4S,h+N%hj
附肢的每個分節稱為肢節,其基部著生肌肉,可以自由活動,每個肢節又可分為若干亞節,但這些亞節由於沒有著生肌肉,故不能單獨活動。肢節的數目最多為7節,但常有合併和減少的現象。節肢動物的附肢,和身體相連的一節稱為基肢節(coxopodite),其餘各肢節統稱端肢節(telopodite)。基肢節可分為亞基節(subcoxa)和基節(coxa)兩個亞節。附肢的內側和外側常常著生有可活動的突起,稱為內葉(endite)和外葉(exite)。基肢節的內葉叫做基內葉(basendite),基肢節的外葉叫做基外葉,也叫做上肢節(epipodite)。
'Q#C5W%d0~7F&a昆蟲附肢的基本構造與節肢動物相同,但所用的名稱不同,以足為例,將昆蟲的足與節肢動物的足,按其同源關係,各節名稱對比如下:
.?0t3[7K#E5X/q節肢動物的足昆蟲的足
#F#]0c6J#n1Y%{6ai
+T%s6O9@;g-H6|;`'j?基肢節(coxopodite)基節(coxa)
9e)m5t2Y.[&@%}#x底肢節(basipodite)第1轉節(firsttrochanter)&j+@%];U+~
坐肢節(ischiopodite)第2轉節(secondtrochanter),L)_6f7bW
股肢節(meropodite)腿節(femur)-F)h3e,B$a$e4{0}c5i
脛肢節(carpopodite)脛節(tibia)#j3h;j&O:a"m5i*{`/Y0K
跗肢節(propodite)跗節(tarsus)
6\0G3D4A.q#r5h趾肢節(dactylopodite)前跗節(pretarsus)分節的附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