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指古代印度尼西亞記載有國王事跡﹑宗教供奉或寺廟修建等內容的石刻文字。大部分是碑銘﹐亦有少數摩崖刻石。在加里曼丹﹑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均有發現。年代約從 5世紀東加里曼丹和西爪哇出現留有文字遺蹟的最古老的王國開始﹐到16世紀印度-爪哇時期結束為止。是研究印度尼西亞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語言和文字
早期沒有年代記載的碑文使用梵語﹐文字為缽羅婆字母。直至8世紀中葉﹐除夏連特拉王族的銘刻使用那加字母(古代印度北部採用的一種文字)外﹐一直如此。在760年的地納亞碑文中﹐首次出現從缽羅婆文發展來的爪哇字母﹔大約與此同時﹐由梵語和玻里尼西亞方言融合而成的古爪哇語代替了梵語。此後的碑銘就一直使用這種語言和文字。最晚的一塊古爪哇語碑文﹐年代是印度塞伽歷1408年(1486)。此外﹐也有使用古馬來語的﹐這種碑文最早發現於蘇門答臘巨港附近﹐年代為 683年。缽羅婆字母刻石
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缽羅婆字母刻石﹐是東加里曼丹庫泰地區的4塊石碑和西爪哇的5處摩崖刻石。庫泰石碑實際上是4塊經加工的形狀不規則的石塊﹐是作為“尤巴”即祭柱而銘刻的﹐內容記載穆拉瓦爾曼王公將 2萬頭牛及若干土地賞賜給婆羅門僧侶的事。從字母和行文考證﹐年代約在400年。西爪哇的刻石中﹐有4處是在茂物芝沙丹泥一帶發現的。其中兩處刻有多羅磨王公普爾納瓦爾曼的足跡﹐第3處刻有他的乘象的足跡﹐銘文的內容為紀念王公及其乘象“摧毀一切敵人”的神足所留下的痕跡。第4處刻石則是紀念開鑿一條運河及普爾納瓦爾曼賞賜1000頭牛給婆羅門僧侶的事。第5塊刻石發現於雅加達附近的杜固﹐尚未能釋讀。這些刻石的年代約在5世紀中葉。上述早期刻石不但有助於揭示印度尼西亞古老王國的歷史﹐而且也是印度文化傳入印尼的最早的文字證據。那加字母刻石
具有代表性的那加字母刻石﹐可以舉出爪哇發現的《卡拉珊碑文》和《克盧拉克碑文》為例。《卡拉珊碑文》刻於778年﹐是爪哇年代最早的那加字母碑文﹐1886年初次發表。字型與印度北部發現的8~11世紀的碑刻相同。碑文的內容是對佛教度母(又譯多羅)神的讚頌﹐以及在夏連特拉王公的指示下﹐修建一座度母神寺廟和一座接納托缽僧的禪房的事。《克盧拉克碑文》為782年所刻﹐記述一位名叫鳩摩羅哥沙的佛學大師從孟加拉來到中爪哇﹐奉獻了一座文殊師利(曼殊室利)的佛像﹐並且向夏連特拉王公宣講經義。從這兩塊刻石可以知道﹐當時中爪哇已處於夏連特拉家族的統治之下﹐碑文中還記有這一家族其他幾位成員的名字。
古爪哇文刻石
在古爪哇文刻石中﹐最著名的是《愛爾朗加碑文》。此碑刻於1041年﹐發現於東爪哇的泗水﹐1885年初次發表。碑高 124厘米﹐底寬86厘米。原藏印度加爾各答博物館﹐故亦稱《加爾各答碑文》。銘文分古爪哇語和梵語兩種﹐皆為記述爪哇王愛爾朗加(991~1049) 生平事跡的頌詞。由於愛爾朗加王是印尼歷史上一位重要的統治者﹐而在印尼編年史中又未留下任何記載﹐所以此碑在印度尼西亞古代歷史的研究中極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