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爾·聖·桑

卡米爾·聖·桑

米爾·聖-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國作曲家。五歲起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登台演出,十三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後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1877年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

基本信息

簡介

卡米爾·聖·桑卡米爾·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0.9~1921.12.16)法國作曲家。由於首先創作了交響詩這種體裁和歌劇《參孫與大利拉》 ,贏得人們的永久懷念;並以在開拓法國音樂方面所作的努力為人稱頌。他也是一位天才的鋼琴家和管風琴家,還是評論、詩歌、散文和戲劇的作者。他的協奏曲和交響樂,以第三交響樂演出最多。他還是一個鋼琴神童。1846年11歲時舉行了第一次獨奏會。他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管風琴和作曲,1855年演出他的第一交響樂。1857年在巴黎出任馬德萊娜教堂管風琴師達20年之久。

這一時期,他結識了李斯特並建立了恆久的友誼。李斯特稱他為世界上最好的管風琴家。1861~1865年他在尼德梅耶學院任鋼琴教授,他的學生有G.福萊和A.梅薩熱。1871年他協助建立了全國音樂學會。同年上演他的第一首交響詩《奧姆法爾的紡車》 ,它與《死之舞》一樣是他四首這類作品中最經常演出的。 《參孫與大利拉》在巴黎禁演。1877年經李斯特倡議在魏瑪演出。1890年終於在巴黎埃當劇院上演,此後成為最流行的歌劇。1878年後,他在歐洲、美國、南美、近東和遠東進行廣泛的旅行,演奏他的五首鋼琴協奏曲和其他鍵盤樂器作品,並指揮他的交響樂作品。他的嫻熟技巧受到華格納的稱讚,M.普魯斯特把他作為研究課題。大約從1880年到去世前,他創作了數量巨大的作品,包括戲劇音樂和器樂音樂的所有領域。1886年為懷念李斯特寫的第三交響樂,十分精巧地使用了管風琴和兩架鋼琴。

同年他為小型管弦樂隊寫了《動物狂歡節》 ,是一首詼諧的幻想曲,它是年輕人演出的音樂會上相當流行的曲目。他最好的後期作品有《第五鋼琴協奏曲》 (1895)和 《第二大提琴協奏曲》 (1902)。雖然他生在受華格納影響的時代,卻一直未受其影響,而是遵照古典規範,堅持強調精湛技藝和完整曲式的保守思想。在他的散文和回憶錄中,聖-桑採用一種尖銳而且經常諷刺的態度描述了當代音樂活動的情況。

生平

絕無僅有的音樂天才聖-桑也是一位音樂神童,而且堪稱空前絕後:他剛剛兩歲半,就開始學習鋼琴;三歲生日剛過,他就寫出了第一首鋼琴小品;七歲時,他已正式從師學習作曲了;十歲的聖-桑,已經開了個正式的演奏會,這時的他竟然能夠不看譜就背奏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任意一首。他還是一個能夠“一心二用”的人,例如他經常一邊搞配器,一邊同別人閒聊,兩不耽誤。奇怪的是,聖-桑曾兩次去爭取羅馬獎,但都遭到失敗。他竟然輸給了今天已幾乎被人們全部忘記的一些音樂家。

聖-桑與各個時期的音樂家們青年時代的聖-桑,才華得到許多前輩的賞識。柏遼茲稱讚他為“無所不知,缺少的不過是一點點實際經驗”;李斯特聽過聖-桑在管風琴上的即興演奏之後,竟稱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

不管是否有“言過其實”之嫌,但青年聖-桑超凡的才華是可以肯定的。中年時代的聖-桑,十分支持新人、新作。他是當時法國音樂家中推崇華格納歌劇的第一人, 而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多諾夫》的總譜,也是聖-桑最先從俄國帶回法國的。可以說,印象主義 音樂能產生在法國,聖-桑功不可沒。

然而有趣的是,晚年的聖-桑變得十分守舊,他對印象主義音樂大加貶斥。有一次,聖-桑聽了德彪西的音詩《牧神午後》之後說:“聽起來是好聽的,但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如果它也可以算作音樂,那么調色板也可以算作一幅畫了。”聖-桑不僅無法容忍德彪西,而且對二十世紀先鋒派音樂亦心存偏見。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春之祭》初演之時,特意到場的聖-桑竟立刻離席而起, 拂袖而去。

作品

卡米爾·聖·桑卡米爾·聖·桑

其代表作有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

《骷髏之舞》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於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響詩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樂曲是根據法國詩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詩寫成。樂曲鏇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憤怒的日子》的曲調,給人以陰陽怪氣的感覺。起初音很弱,逐漸發展到全奏,好象聚集到墓場上的骷髏越來越多,舞跳得越來越熱烈。木琴的乾枯音色,描寫了骷髏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聲。樂曲根據詩的內容,從半夜的鐘響開始,先用豎琴在D音上反覆了十二次,表明半夜零點的到來。突然,獨奏小提琴奏出圓舞曲的節奏,描寫死神的骷髏互相擊碰著出現了。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調弦,形象地刻畫出骸骨的擊碰聲。接著由長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徵的主題,小提琴奏出墳墓的主題,也就是第二主題,描繪出深夜墓地寂靜和恐怖的氣氛(片段1 )。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
《動物狂歡節》聖-桑曾於1886年,先後到布拉格與維也納進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奧地利休息了幾天。就在這些日子裡,他應巴黎好友的請求,寫作了一部別出心裁、諧趣橫生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在《動物狂歡節》中,作者以生動的手法,描寫動物們在熱鬧的節日行列中,各種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組曲由下面十四曲組成:(一)序奏及獅王的行進;(二)公雞和母雞;(三)野馬;(四)烏龜;(五)大象;(六)袋鼠,(七)水族館;(八)長耳人;(九)林中杜鵑;(十)大鳥籠;(十一)鋼琴家;(十二)化石;(十三)天鵝;(十四)終曲。其中只有《天鵝》一曲是在作者生前發表的。
1、序奏和《獅王進行曲》 :由雙鋼琴的序奏開始,出現雄偉莊嚴的進行曲,表示獅子的登場;這隻萬獸之王,邁著堂皇的步伐,帶領看動物們的行列。
2、 《公雞和母雞》 :母雞用單簧管表示,公雞則以最高音的鋼琴表達。
3、 《野驢》 :由鋼琴飛馳般的演奏,描寫在遼闊的草原上,奔跑追逐的野驢。
4、 《烏龜》 :這一段音樂是取用作曲家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序曲中的一段,活潑快速的康康舞鏇律;在此曲中,慢吞吞地演奏出來,跟前段恰成鮮明的對比。
5、 《大象》 :在鋼琴的圓舞曲節奏後,低音提琴奏出白遼士所作「浮士德的天譴」中,妖精之舞的鏇律以及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中的詼諧曲。這些輕快的音樂,聖桑卻將它拿來描寫大象笨拙的步伐,與滑稽可笑的舞步。
6、 《袋鼠》 :袋鼠以長而健的後腿,踢著地面向前跳躍行進。袋鼠那出奇地長且大的尾巴,也能幫助其跳躍平衡的動作。聖桑用兩合鋼琴交替奏出的裝飾的樂句,描述袋鼠輕快的動作。
7、 《水族館》 :由鋼琴彈奏出輕緩的琶音,有如玻璃水族箱裡頭清水的波動,長笛與弦樂,奏出安詳的鏇律,描述在水中悠遊的魚。
8、 《長耳人》 :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互動奏出特別的樂句,像是一頭驢頭人身的怪物嘶叫的聲音。
9、 《林中杜鵑》 :鋼琴的和弦表現幽靜的森林,模仿杜鵑的單簧管反覆的奏出兩個單音一咕!咕!
10、 《大鳥籠》 :由弦樂器的顫音來表示鳥兒振翅飛翔的聲音,長笛主奏表達小鳥飛躍的情景;鋼琴則模仿鳥籠中小鳥的鳥叫聲。
11、 《鋼琴家》 :這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動物」,曲中反覆彈奏徹爾尼的練習曲,諷刺鋼琴學生不斷苦練單調乏味的音階,多可憐。
12、 《化石》 :木琴跟管弦樂合奏出聖桑自作「骷髏之舞」中,骷髏們跳舞的鏇律。
13、 《天鵝》 :由鋼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接看大提琴奏出美麗迷人的鏇律,描述天鵝以高貴優雅、安詳地浮游的情形。
14、終曲:這是最後所有動物一起活躍熱鬧的大團圓場面。最後匯集成歡樂的氣氛,在燦爛歡愉的高潮中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