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咯會介紹
“卡咯”黎語音譯,意謂“跳竹竿”,是海南黎家慶豐收的一種文體性集會活動。秋天傍晚,黎寨村邊開闊地上點起堆堆大火,男女老幼便來舉行“卡咯會”。參加表演的大都是青年男女,一般是12人或16人,由8名男女擺竿,由 4名或8名男女跳竿。在村寨的空地上,兩端各擺著幾根長竹竿作為桁條,上面平行架放8根竹竿。 兩邊各有4名青年或蹲或跪在桁條外側,兩手各執竹竿一端,然後晃肩扭腰, 按節拍將竹竿與桁條、竹竿與竹竿互相叩擊,使之發出“啪──啪──啪──”的響聲。跳竹竿的青年就在竹竿叩擊的分合空隙中快速跳躍、旋轉,一邊跳一邊暗遞神情,動作配合默契。跳到歡樂時,齊聲高喊“咔咯!咔咯!”氣氛熱烈。叩擊聲緊奏有力,且節奏往往會越來越快。跳躍者時而單足跳,時而雙足跳,時而側身旋轉,身姿輕鬆優美。擺竿的節奏越來越快,難度也越來越大。跳竿者只有反應靈敏,動作快捷利落,才能巧過難關。假如誰的腳踝、腰部或頸脖被竹竿夾住,就要被人們用竹竿抬著扔到場外去,引起圍觀者的鬨笑。而勝利過關者,人們則用竹竿將其高抬起來,表示祝賀。有時還會給獲勝的小伙子敬一碗山欄米酒,給取勝的姑娘獻上檳榔。
“咔咯會”這項活動,也是黎族青年男女傳播愛情的一種手段。獲勝的姑娘往往成為小伙子追求的目標,而取勝的小伙子常常是姑娘們的心上人。許多年輕人就是通過“咔咯會”擇偶求婚成為伴侶的。
跳竹竿來源
如果說到黎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體育活動,那就當屬《跳竹竿》了。根據黎族民間傳說,跳竹竿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相傳黎族先民們在搭建茅屋的時候,竹竿不斷地從屋頂滑落下來,人們為了避免被竹竿碰頭打腳,便不斷地左閃右跳,慢慢地大家對這種動作產生了興趣,經過不斷改進,便形成了如今的跳竹竿,也叫《跳柴舞》。跳竹竿規則
每逢黎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豬,煮新米飯,每人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歡聚在村前寨後的曬穀場或者草坡上,平行擺開兩條長木,然後在上面橫架上八根手腕粗的竹竿,伴隨著音樂和鑼鼓的節奏,8名擊竿者4人一排,相向跪立,上下左右,不斷分合,而跳竿者則隨竹竿的運動變幻,靈巧地跳躍其間,做出各種優美動作,場面非常壯觀。按照傳統的規則,擊竿者分為跪、蹲、站三種打法,節奏逐漸加快,難度也越來越大。而跳竿者如果被竹竿夾住,就要被竹竿夾扛著扔出場外。對於屢過難關最終獲勝者,則要用竹竿抬起以示祝賀,擊竿和跳竿的人經常還要相互輪換,圍觀者往往也會加入進去,歡呼雀躍,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