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博比特蟲(Bobbitworm,學名為Euniceaphroditois),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巨型海洋蟲類。其名稱可能是以水下攝影師約翰·博比特(JohnBobbitt)的名字命名的,他曾親眼看見這種蟲子能夠將大型獵物截肢。但海洋生物學家安雅·舒爾茨(AnjaSchulze)卻認為博比特蟲名字的起源仍不清楚。
形態特徵
早在19世紀,海洋學家就已經認識到博比特蟲是體型最長的多毛類動物。多毛類主要生活于海洋,具有環節。博比特蟲的平均長度約1米,但最長記錄可達3米。
博比特蟲的進食器官十分複雜,被稱為“咽頭”,能由內向外翻轉。在其末端具有鋒利的下顎,一旦獵物被抓住,博比特蟲往往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斬為兩段。有時候人無意中接近,也可能遭其“毒口”。
對於研究者來說,最複雜的問題是對它的保存過程,將博比特蟲標本放入福馬林液體或者乙醇中,就會逐漸滲透出其華麗的彩虹色。
生活習性
食性
捕到獵物之後,博比特蟲便立即躲進自己的洞中進食。雖然捕食兇猛,但博比特蟲其實是雜食性的。如果獵物稀少,它們會取食海草或其他海洋植物,也會清除藏身處周圍的少量腐爛食物。
攻擊性
博比特蟲常在夜間活動,壽命很長,主要生活在10到40米深的海底。它們能夠潛藏在海底沙層里,只暴露身體的一小部分,然後靜靜伏擊,等待獵物的到來並發起致命攻擊。
媒體曾描述稱,博比特蟲利用觸角能夠長時間麻痹人類肢體,但生物學家表示,博比特蟲“並沒有大量的觸角,它們的觸角也並非用於防禦措施,而是為了提高在沉積物表面爬行的牽引力。
繁殖
截至2013年,博比特蟲的棲息地仍是個謎。生物學家在通過研究它們的近親的某些生殖儀式發現,有些環節動物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身體變形儀式,以方便繁殖。它們身體的後部發生改變,以包含精子或者卵母細胞,且往往有巨大的眼狀斑點。在較短的時間內(這取決於季節並受到月亮特定階段的影響)這些後部區域,甚至整個身體,會離開居所一同游到海洋表面。這些群集行為加上精子和卵子的釋放,使得受精過程能夠順利完成。
分布範圍
博比特蟲在全世界的溫暖海域都有發現。但海洋生物學家很少會在野生環境裡發現博比特蟲,有時會在水族館中發現它們的蹤跡,在水族館中博比特蟲會將身體隱藏在水族館裡養魚池的珊瑚之中,襲擊途經的魚類。這常常讓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困惑不已,魚類一般不會自己消失。
科學分類
科學家們對博比特蟲的分類和歸屬並不贊同,這些蠕蟲可能不僅有不同的物種,還可能有不同的類屬。博比特蟲的顏色樣式也各不相同,人們並不知道它所指代的是哪一種物種。
發現記錄
2009年,在日本瀨戶漁港發現的博比特蟲,體長達到3米,體重近0.5公斤,擁有673個環節,是目前(2013年為止)發現的最大博比特蟲。
2009年在英國康沃爾水族館內還發現了一條1.2米長的博比特蟲,工作人員形容其為“恐怖電影裡的動物”。
2016年2月29日英國《每日郵報》2月29日報導,近日有一名美國男子在自家魚缸中發現一隻隱藏兩年、長達3英尺(約1米)的巨型博比特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