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白河書院

而教育的根本在於孝道教育,《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育者,養子使作善也”。 “戒”是規矩,依照這些方法、規矩學習,就能得“定”。

教學理念

在2005年中國省部級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講到:“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
和諧社會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社會,在我國歷史上就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孔子說過“和為貴”;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禮記·禮運》篇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一種理想社會。
這種祥和美好的理想社會能否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呢?近年來,世界各地戰爭衝突不斷、天災人禍頻繁,人類精神空虛、心靈無依。中華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先祖有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智慧寶藏。《禮記·學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欲化解衝突,保護地球,和諧世界,惟有教育,透過中華聖賢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轉化人心,啟迪人們心性本有的純淨善良、慈和仁讓的性德,教化人民“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才是和諧安定的根本之道。“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
而教育的根本在於孝道教育,《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家庭有賢母,能夠恪盡婦道,尊重老人,相夫教子,則家庭成員凝聚力增強,親情氛圍濃厚,家庭和睦安樂。社會有賢子,能夠孝親敬老,仁愛存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則社會和諧穩定。中國古來教育子女,在童蒙時期,就培養純正的心地品行。自幼教以孝悌忠信、勤儉溫恭,灑掃應對,至其長而讀書,方有受益之基。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養子使作善也”。《大學》指出,欲治天下國家者,必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起。若缺失德行教育,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其所作所為,仗聰明而危害國家社會、毀滅道義,致使風氣敗壞,不鮮見矣。教育的宗旨就是長善救失。教育使人轉惡為善、轉愚為智、轉凡為聖。
白河書院希望通過開展倫理道德教育,從孝道教育、因果教育、女德教育入手,前三年打基礎,紮下根基。而後十年時間,專攻專學儒家經典,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踐行生活。期能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略盡綿力。

書院校訓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修身為本,教學為先

教學宗旨

復興中華文化,推動倫常教育,促進社會和諧

教學綱要

中華五千年,聖賢教人,不外五倫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也就是父慈子孝、領導仁德、下屬忠誠、夫婦恩愛、兄弟和睦、朋友有信。引發人們對自身、家庭與社會各個方面關係的深入反省與轉變,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全方位和諧。

教學德目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倫理道德教育

教學指導原則

《三字經》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這八句話,是中華祖先超越時空的教學指導原則,萬古常新
[人之初,性本善]:肯定每個人的本性都是純淨純善。為什麼現在不善?[性相近,習相遠]:本性都是良善的,但是每個人的習氣毛病各不相同。教育的原理就是去除污染的習性,恢復良善的本性。[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不教育,容易受外面環境的影響,會隨著環境產生變化,接觸不善的環境就變得不善。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任由習性的發展而無法自拔。但不善屬習性,不是本性,於是教育從此興起。怎么教法?[教之道,貴以專],“專”就是“定”,“定”是樞紐,戒定慧三學中,“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是規矩,依照這些方法、規矩學習,就能得“定”。定生慧,智慧開了,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如果學得很多,學得很雜,學了很多知識,但是心浮氣躁,很難成就。世間所有學問都必須專心才能學得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