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南鄰蕭寺丞夜訪別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憶昨偶相親,相親如舊友。
雖言我巷殊,正住君家後。
壁里射燈光,籬根分井口。
來邀食有魚,屢過貧無酒。
明日定徂征,聊茲酌升斗。
宵長莫惜醉,路遠空回首。
作品賞析
1038年(景祐五年),作者解建德縣(今屬浙江)任,回到汴京,歸太廟齋郎班。住在汴京的時候,與蕭寺丞南北為鄰。某夜,蕭寺丞來告別,作者為他餞行,並寫下這首詩。宋代魏泰《臨漢隱居詩話》引此詩,題作“贈朝集院鄰居”,這也說明這首詩是在朝中任職時為鄰居作的。寺丞,一股指大理、太常、鴻臚等寺的佐官。
這首詩語言平淡,感情深厚,樸實如漢樂府,真淳如陶淵明,是很能代表梅堯臣詩風的一首好詩。
首兩句寫作者與鄰居蕭寺丞一見如故。陶淵明詩說:“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意思是途中偶爾相逢,傾過車蓋,攀談起來,便認作知己。(化用古語:“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梅堯臣這首詩說:“憶昨偶相親,相親如舊友。”平平道來,語氣如同陶淵明的詩,意想也相近,是從陶詩脫胎而來的。《臨漢隱居詩話》說梅堯臣的詩“雖乏高致,而平淡有工”,梅堯臣沒有陶淵明那種高情逸致,這是因為陶淵明已經走向超脫,而他仍然十分執著,所以缺乏“高致”。然而造語平淡這一特點,卻是和陶淵明的詩一脈相承的。北宋初期詩風固然受到元稹和白居易的影響,追溯其源,其實是了陶淵明的詩歌傳統。
接著四句寫作者與蕭寺丞比鄰的環境。詩人所居,與蕭寺丞門巷有別,一在後,一在前,一在北,一在南;作者在自家門口可以看見南鄰北牆壁縫間透射出來的燈光;兩家水井也挨在一起,只有一籬之隔。兩家居宅很近,詩人抓住日常所見,平平寫來,層次井然,而有一種“閒遠”之致。《臨漢隱居詩話》說:“梅堯臣《贈朝集院鄰居》詩云:‘壁隙透燈光,籬根分井口。’徐鉉亦有《喜李少保卜鄰》‘井泉分地脈,砧杵共秋聲’,此句尤閒遠也。”徐鉉詩著意為之,用力太重,其實不如梅堯臣的這首詩自然。
末六句寫兩家日常來往和臨別之夜酌酒話別的情景。蕭寺丞有時邀作者到他家作客,並熱情款待他,有酒有魚,菜餚豐盛;而蕭寺丞串門到作者家,則常常因家貧沒酒肴可招待。蕭寺丞要離京遠出,臨行前來告別;作者雖貧,在這臨別的夜晚,仍然要備辦薄酒來為之餞行。這“升斗”之酒,飽含著作者對於鄰人的深情厚誼,“宵長莫惜醉,路遠空回首”,結尾的這兩句勸酒詞,更是表達了深沉的惜別之情和留戀之意。說的是口頭語,抒的是肺腑情,這境界也是“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評陶淵明詩的句子)。
梅堯臣集中有《送蕭監丞濬宰臨邑》詩:“羨君先拜邑,殘臘見登車。遠驛寒雲重,長郊積雪餘。行當勸民稼,始信帶經鋤。還到濟南日,應傳古尚書。”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把此詩與《南鄰蕭寺丞夜話別》同系在1038年(景祐五年),兩首詩編次一前一後,挨在一起。根據兩首詩的詩意,蕭監丞與南陵蕭寺丞有可能是同一個人。那么,“南鄰”詩中的“明日定徂征”,可能是指蕭濬由汴京遠行赴山東臨邑就任縣令的事。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稱梅宛陵。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皇祐(1049—1054)初期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曾預修《唐書》。詩風古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與歐陽修同為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領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釋《孫子》。